蹲点主题:文旅产业拔节生长,高质量建设秦淮河产业融合发展带
蹲点点位: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游客接待量再度登顶全国热点景区,继春节假期、“五一”假期之后实现“三连冠”。“以前来夫子庙就是逛灯会、吃小吃,现在能学非遗、看展演,玩上一整天都不够。”家住建邺区的市民张悦是夫子庙的“常客”,她的感受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十四五”收官在即,记者蹲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发现,从沉浸式体验到全域化布局,从流量集聚到价值沉淀,这座千年文化地标正以“文化为核、创新为衣、服务为基”的姿态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秦淮答卷”,向着“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目标稳步迈进。
场景焕新 老地标里感受“新玩法”
“明年的新场景必须延续金陵文化主题,继续挖掘和更新与南京有关的历史及名人故事,再引入白局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富演出形式和文化内涵。”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金陵梦华”内,负责人王珣正对着剧本与导演团队反复打磨细节,身后的演艺大厅里,工作人员调试着新升级的光影设备。
作为南京首个全方位“文旅+”多业态融合项目,这家以明文化为背景的沉浸式餐秀自去年开业以来,凭借“一菜一故事,一宴一礼乐”的独特体验频频登上热搜。“今年下半年更新室内场景后几乎场场爆满,不少游客提前两周都订不到位。”王珣提供的客流量数据统计显示,其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数据格外亮眼,上座率超过九成,客流量同比增长20%左右。穿汉服、看乐舞、品佳肴,游客在这里不只是吃饭,更能沉浸式感受金陵文脉。
同样在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多个点位不同主题的音乐节演出轮番上演,烟火气十足的“秋日风味市集”热闹开张,一批老字号餐饮日均销售额较平日显著增长,晚间翻台率达200%,实现“文化+商业”协同发力。
不远处是曾经的老街区小西湖,如今已变身“城市微更新样本”,文创小店与老宅民居相映成趣,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共同的打卡地。步行10分钟到夫子庙大成殿,研学中心里传来阵阵诵读声,孩子们正跟着老师体验“开笔礼”……
荣获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里童声阵阵。“非常有趣!在玩乐中就学习了古代科举知识。”从栖霞区来夫子庙游玩的小学生冯雨萌戴上AR眼镜,“穿越”到不同朝代,与各朝代科举有关的名人神奇邂逅。
“这是全国首个AR科举沉浸交互游‘AR金榜视界’,通过3D技术再现数字科考情景,游客AR手势互动答题,解锁不同级别考试内容,完成考生身份升级。”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址建立的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开馆8年接待观众量超1000万人次。
不断焕新的场景带来不断攀升的人气。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夫子庙大景区总客流量达293.1万人次,其中夫子庙景区229.9万人次、门东景区63.2万人次。“中国旅游研究院”特别评论文章显示,在全国高等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排名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列第一,继春节假期、“五一”假期之后实现“三连冠”。
项目串联 桨声灯影里下好“全域棋”
暮色四合,十里秦淮的画舫次第启航。“以前游秦淮河只到东五华里,现在西五华里也通了,科技感十足!”近日,带着外地亲友夜游的市民李军指着岸边的数字投影感叹。2022年西五华里游船开通后,十里秦淮水上游线正式贯通,夜间,灯光掠过古建筑轮廓,全息技术再现的科技感场景与水波相映,和东五华里的传统夜景形成奇妙呼应。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增设的20个移动服务岗和百余名志愿者随时提供帮助,让这份夜游体验更添暖意。
不远处的秦淮非遗馆内,活力同样涌动。“这里早已不是静态的展品仓库,而是活态的文化实验室。”秦淮非遗馆馆长尹磊介绍,开馆4年,如今已实现“传承人与消费者面对面”,市民游客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并肩创作,布艺、绒花等非遗作品既能观赏又能购买穿戴,不断“上新”的非遗手作课堂一经上线,经常“秒空”。
近年来,不断新增的文旅项目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竖起了一座座文化新地标,串联起市民游客桨声灯影里的文旅体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更丰富了整个景区的业态。目光投向夫子庙景区东北角,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二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目前正在进行地下施工,预计2026年底竣工。”项目负责人宋晓梅指着设计图说,二期将打通江南贡院文化轴线:牌楼——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明远楼——至公堂——飞虹桥,同时研究考棚建造工艺,恢复部分考棚,展示江南贡院的轴线与考试场景。项目东北角毗邻南京地铁3号线、5号线交通枢纽站点,西南角连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一期工程地下空间,直通夫子庙核心景区。
纵观整个夫子庙景区,文旅项目不断“上新”,秦淮“未来可期”。周处读书台修缮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年内完工,将打造成集旅游观光、市民休闲、生活配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综合空间;金陵长乐坊内,雕梁画栋的内部场景已初见雏形,项目打造大明文化沉浸式体验,将于年底与市民游客见面;两岸的西五华里休闲文化街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承担着全面贯通十里秦淮,打造城市对外交流“新名片”和城市游憩“新地标”的重要使命,将于2027年竣工交付投入运营。未来这些点位将与秦淮河游线串联成网,构筑起“全域体验”的文旅新格局。
产业升级 流量背后算出“价值账”
“三连冠”的流量奇迹,背后是秦淮区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型”的系统性升级。2025年上半年,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5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30亿元,双双位居全市第一。在《全国市辖区旅游研究报告2025》中,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排行榜上,秦淮区锁定“探花”位置,已连续6年入选榜单前五。
沿着秦淮河畔,夫子庙文旅集团旗下9家“夜泊秦淮”系列酒店,继续发挥着风雅秦淮与住宿场景交融优势,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一房难求”,秦淮河景房型提前15天预订一空。
在李香君故居,刚推出一个月的独立女性主题文创系列销售额同比暴涨788%;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暑期推出的“能喝的墨水”饮品,单月销量近4000瓶;本土品牌“秦淮礼物”十年磨一剑,已研发特色文创近万款,让文化记忆变成可带走的“秦淮符号”。
“文旅产业不能只做‘一锤子买卖’,更要实现从‘流量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跨越。”秦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召开的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秦淮正式吹响向“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进军的号角,推出涵盖场景提升、文创开发、夜间经济等领域的“十项行动计划”,现场发布、签约29个项目,总投资额81亿元。
政策护航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秦淮区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条激励举措精准支持品牌演艺、文化出海等重点领域;新成立的秦淮文旅产业联盟整合夫子庙、老门东等片区资源,为企业提供人才申报、政策对接等“一对一”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秦淮区已与张家界、敦煌等文旅城市达成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与客源互送,让“秦淮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到2028年,旅游总人数要超1亿人次、海外传播量超10亿、文旅项目投资额超百亿元、旅游总收入超千亿元、新增经营主体超1万个。”站在文德桥上,望着两岸灯火与往来人流,秦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秦淮区正全力塑造“天下文枢”文旅品牌,将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高标准打造活力中心区、高质量建设秦淮河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快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消费集聚区。
记者手记
当文化不再只是背景板
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到品牌活动的持续深耕,再到消费业态的迭代升级与服务保障的贴心守护,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不断用新玩法、新业态、新项目实现体验升级、魅力焕新、人气“长红”。
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熟悉的角落。昔日以小吃、灯会闻名的夫子庙,如今已蝶变为能让人“留下来”的文化体验空间。各种新场景、新玩法的创新实践,标志着秦淮文旅正从观光式旅游向沉浸式体验深刻转型。
变化更体现在全域联动的格局中。西五华里游线的贯通,让十里秦淮焕发完整魅力,数字光影与传统灯影在河面上交织对话。放眼整个片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二期、周处读书台、金陵长乐坊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一条串联古今的文化廊道历久弥新。这些变化,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文化体验深下去。
值得关注的是,人气爆棚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数据显示,秦淮区文旅产业正实现从“流量收割”到“价值创造”的质变。今年9月发布的“十项行动计划”和81亿元投资项目以及每年200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无不彰显着秦淮区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决心。
当文化不再只是背景板,而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带走的体验,秦淮区高标准打造活力中心区、高质量建设秦淮河产业融合发展带的路径正越走越宽。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