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当年干彩信的人,现在干什么?

从业18年,江苏省新华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袁媛经历了新媒体从彩信到门户网站,再到短视频时代的深刻变革。她向中国记协来稿《41岁那年,我从“厨师”成为“主理人”》,分享从业经历思考,我们编发在“全媒记者炼成记”栏目。

全媒记者炼成记丨当年干彩信的人,现在干什么?

作者:袁媛

我,一名文字记者,在41岁这年,第一次走进演播室。

18年新闻生涯里,我一直是个“厨师”,日复一日将文字做成“菜肴”,端上版面。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下,记者的角色定位发生深刻变化。2025年6月,新华日报启动“三人成众”计划,推出一批个人IP。我认领了视频评论栏目“评论员袁媛”,从“后厨”走到台前,成为经营新闻“小饭馆”的“主理人”。

面对镜头和聚光灯,我读懂了这场转型的深意,找到了新闻生涯的新使命:让文字的力量“看得见”。

(一)

新闻从业路上,我感受着媒体变革的脉动。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负责江苏手机报的编辑工作。为了把当日最新鲜的新闻编成彩信发送给用户,我必须在每天日出前抵达工位。彼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彩信是最时髦的新媒体。

随着传播方式的迭代,我转战中国江苏网,见证图文、视频、直播逐步打破时空壁垒,占据传播格局“C位”。

此后,我调任至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8年笔墨耕耘中,我学习用思想穿透现象,用文字凝聚共识。

奋斗路上,每一步都有回响,这些经历让我在41岁这年鼓起勇气走到镜头前。

转型的第一步,是与“出镜焦虑”正面交锋。

我没有播音主持的专业功底,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紧张得手心出汗,原本烂熟于心的文案也念得磕磕绊绊。看着屏幕上拘谨的自己,我萌生了退缩的念头。

但领导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观众要的不是完美的表演者,而是可信的袁媛。”

我开始放下执念,不再纠结姿态是否标准、语速是否均匀。解读“苏超”赛事时,我努力用手势配合讲述、传递热忱;面对南京地铁5号线通车时间的争议,我以南京人身份,诉说线路与成长记忆的联结。

我发现,“去表演化”的真诚表达,反而能打破受众对官方话语的刻板印象。

有网友留言:“看了袁老师的文章那么多年,终于见到真人了。”还有网友说:“袁媛的评论像和朋友聊天,听得进、记得住。”观众的认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认真思考、真诚表达,才是屏幕前最动人的力量。

(二)

成为“主理人”,意味着要扛起全链条的责任。

长期做编辑、写评论,让我习惯了与文字打交道,但不擅长主动沟通。然而,视频评论的生产离不开跨部门协作,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

为了优化画面效果,我反复和剪辑同事沟通镜头语言;为了扩大传播范围,我主动对接运营部门,探讨推广思路……

从一开始的辞不达意,到后来的从容表达;从害怕被拒绝,到学会换位思考,我逐渐意识到,用真诚打破壁垒,用坚持攻克难关,台下“10小时”的心意,最终都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屏幕“3分钟”。

时效,是我面临的又一挑战。

写稿、录制、剪辑、审核……相比传统文稿,视频评论的生产链条更长,耗时更多。

为了紧抓时效,一接到消息,我会立刻梳理核心信息、构思评论角度、撰写文案脚本,再直奔演播室录制。这种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感,在我18年的新闻生涯里达到了顶峰。

“主理人”的身份打破了我原有的工作节奏,加班到深夜成了常态。

为制作“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系列谈”栏目,我曾连续3天在办公室待到深夜;视频“流量友好型城市何以练成”发布前,我与剪辑同事凌晨一点才从办公室离开……

星光不负赶路人,每当看到视频播放量节节攀升、网友热情留言,所有的疲惫和焦虑便都化作了欣慰。

除了写稿、出镜、拍视频,还有许多技巧和知识等着我去学习探索。

在社交媒体同事的帮助指导下,我学会提炼原创话题标签,话题“常州为啥越输越讨喜”冲上热搜、“戈壁标语背后是流量好坏较量”阅读量近20万;学会与其他创作者互动呼应,扩大传播;学会关注网友留言,与运维的同事做好互动……

(三)

转型路上最惊喜的收获,是打破自我设限后的广阔天地。

我曾以为,党报评论严肃规整,天生“难出彩”。可认真做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系列谈”栏目内容后,我才意识到:当表达接地气,严肃选题也能爆发出惊人的传播力。

针对“过紧日子影响干事效率、影响过好日子”等错误观点,我连发三则视频,以新四军苏北抗日时克服物资困难、高效作战的历史故事开篇,让“节约也要增效”的观点更具温度与厚度。

“苏超”赛事期间,常州四连败后,我点评常州队“越输越讨喜”,挖掘现象背后包容友善的城市精神,用观众听得懂的话,讲观众说不出的理。视频引起广泛共鸣,迅速获得巨大流量。

这些经历让我坚信,没有难触碰的选题,只有没下足的功夫。只要心怀敬畏、全情投入,再“难搞”的话题都能讲得有温度、有态度。

转型路上,我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力量。集团与领导的全力支持,交汇点视频部同事对画面节奏的精心优化,社媒部同事在视频传播上的通力合作,屏幕前观众的鼓励与留言,都成为我直面挑战的底气。

“袁媛说出了常州球迷的心声”“把你的视频转给爸妈,他们终于能看懂政策了”……这些网友的评论,让我明白在41岁走出舒适圈的意义——让党报跟上时代、引领时代,成为短视频语境下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体。

媒体变革的浪潮滚滚向前,纸与屏的边界逐渐消融,但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分量并未改变,它们正通过新的表现形式,获得崭新生命力。

41岁的我,带着23岁的初心再出发。

那些晨光里编过的彩信、版面上发过的评论、镜头前说过的观点,都是新闻人生里的“食材”。我依然是那个想把内容做好的“厨师”,渴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