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硬核“十四五”】拔节生长 中国制造锻造更强筋骨

央视网消息: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新能源汽车领跑全球,“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十四五”时期,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

从“规模第一”到“质量突围”,中国制造正逐渐改写世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折叠屏、曲面屏、伸缩屏,如今在中国,每天,超过一百万块这样科技感十足的屏幕被生产出来。在屏幕开合的一瞬间,连接处142个超精密零件同时启动,保证屏幕在20万次开合后仍然痕迹如初。而这一块屏幕背后就藏着18000多项专利。

从比纸还软的钢,到比钻石还硬的“玻璃”,从一次3小时直达太空的“闪送”,到一条有望能钻透地壳的船,“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正不断突破想象力的边界。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这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线,一块钢板进入,经过200多台机器人自动加工,直接出现了一台泵车,这就是代表着全球最先进制造水平的灯塔工厂。过去五年里,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增长了6倍,位居世界之首,覆盖了“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6000多家绿色工厂深入纺织、钢铁、化工等传统的高耗能行业。

从更“强”的工厂车间走出来的中国制造也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

深圳华强北是中国电子第一街。不久前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平均每天有七千名外国游客涌入这里。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我们看到了外国人行囊中的变化。这是五年前销量前五的商品榜单,还主要以元器件、配件等基础产品为主,今年,无人机和智能手表成了抢购的最大热门。更高价值的产品让来到这里的人均消费额从2020年时的1000元左右增长到了超过2000元。

如今,我国平均每天都会新推出近300种智能家居产品,平均每9天就会推出一款智能眼镜;出口前十的商品里,高附加值产品相较于五年前增长了一倍。

今天,中国制造的庞大身躯里正在锻造出更“强韧”的筋骨。

这是五年前的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呈现一条简单的直线,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五年间,产业链关键环节不断补齐。与此同时,上游向算法、大模型拓展;中游与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业融合,下游更是向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低空设备等十余种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上新增了1.5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让曾经的一条线逐渐织密成了一张网。

一张张这样的产业链网络,让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过去五年提升了8万亿元,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制造不断在全球价值链中迈向新高度。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