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发布,无锡成为继苏州、盐城、常州之后,我省又一立法保护地方戏的地区。这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更是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务实之举,值得点赞。
地方戏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其唱词、曲调、剧情,藏着地域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滋养着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一句熟悉的乡音唱腔,能瞬间唤起人们对故土的归属感,不仅传递了当地人的价值观、情感共鸣,也凝聚着“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地方的地方戏面临资金短缺、院团萎缩、人才断代等问题,举步维艰。
无锡市通过立法,对锡剧的保护进行了系统性设计。从设立市级保护传承基金明确资金保障,到将惠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从分类扶持国有与民营院团,到打造“锡剧+生态”“锡剧+旅游”多元场景,形成了全链条保护体系。这种制度刚性有效规避了“运动式保护”的弊端,让保护从“靠情怀”变成“有保障”。
“戏以人传,人以戏立”。地方戏的魂,终究在传承人身上。曾经,许多地方剧种因年轻人不愿学、后继无人,出现“台上是白发苍苍的老艺人,台下是寥寥无几的老观众”的尴尬场面。立法恰恰抓住了“人”这一核心,用制度打通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无锡市不仅推出青年演员专项扶持计划,还推动本地院校开设地方剧专业,并与顶尖戏曲院校合作开展委托培养,对传承人教徒给予补贴。“学戏有奔头、传艺有保障”,必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戏曲事业,让地方戏的“火种”得以代代相传。
过去,一些地方戏因固守传统、脱离生活,渐渐被观众遗忘,而立法的智慧,赋予地方戏的不仅是生存底气,更是创新活力,既守护“老味道”,又鼓励“新表达”,既划定了“守正”的底线,也打开了“创新”的空间,逐步让地方戏从“小众喜爱”变成“大众追捧”,从“台下冷清”变成“线上火热”。
地方戏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人的“精神乡愁”。立法保护地方戏,保护的不仅是一段唱腔、一出剧目,更是一方人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认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当法治的阳光照亮地方戏的传承之路,当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的韵味,中华戏曲的百花园一定能够姹紫嫣红、生生不息,在新时代唱响更加嘹亮的文化强音。
(孟亚生)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