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台相机,只需花费二三十元,便能收获心仪的旅行大片;租套婚庆布景,只需直接购买价格的一半,也能打造出理想中的仪式感……眼下,“以租代买”的消费模式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除了租房等刚需行为之外,“租生活”开始蔓延到更多的场景之中。年轻人不再执着于“购买占有”,而是更注重实用,以“共享拥有”的方式为生活减负,为消费需求精准画像。
现象丨租相机去旅游 受年轻人追捧
“听说这个拍照效果不错,要不咱们租一台试试?一小时才7块钱!”“反正就在附近逛逛,估计也就用两三个小时,是挺划算的。”周日上午,地安门外大街一家店铺门前,两个年轻女孩被一台“CCD相机共享柜”吸引,兴致勃勃地走进店里。
因独特的复古成像风格, CCD相机近年来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出片神器”,备受年轻人追捧。店内的共享柜采用粉白配色,设有20个透明储物格,柜面清晰标示了租赁流程,并配备了监控摄像头。柜中陈列着佳能、富士、索尼、卡西欧等多个品牌的CCD相机,还有苹果5S手机,租赁价格从每小时6元到12元不等。用户只需扫码进入小程序,选择心仪的相机型号、支付押金,即可自动开柜取用;过程中如有疑问,还能随时联系在线客服。共享柜中已有一个格子处于空置状态,显然已有人和两个女孩一样,租下相机准备记录属于周末的美好瞬间,追赶一把时尚。
在五四大街上,一家今年9月刚开业的相机店也抓住CCD相机的潮流,在销售相机的同时,提供相机租赁服务。店内租赁区内,整齐陈列着近10台CCD相机。“这两款是当下的‘明星同款’,最受欢迎,日租金分别是80元与60元。学生群体还能享受押金减半。今天一上午已经租出去两台了。”店员热情地介绍道,国庆假期旅游高峰,租赁业务比销售业务更加“火爆”,每天都是“租空”的状态,年轻女孩是租赁的主力军。
除了线下渠道,各类线上平台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租赁选择。9月中旬,28岁的小麦计划去贵州旅游,为了更好记录旅途风光,她提前在一家线上相机租赁店,以200元左右的价格租用了大疆Osmo Action 5 Pro运动相机,租期为十天。“我想趁这个机会试用一下,看看运动相机的拍摄效果。如果体验不错,再考虑购买。”小麦说,线上租赁可将设备直接邮寄至目的地,非常方便。除了像小麦这样为旅游租赁数码设备,也有不少追星族租用手机或长焦镜头观看演唱会,以较低成本获得高质量的观演体验。
事实上,线上租赁品类已远不止数码产品,在闲鱼、芝麻信用等平台上,二手相机、智能家电、户外装备、游戏电竞等各类物品均可租赁,部分商品日租金仅需几元。美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相机租赁”搜索量同比增长63%,“婚纱礼服租赁”增长109%,“无人机租赁”增长89%,“儿童推车租赁”增幅达165%,租赁正在向更多消费场景渗透。在这当中,年轻人正在成为租赁消费的主体。今年上半年,芝麻租赁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71.6%,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六成,“00后”用户订单量同比暴涨两倍。
探因丨避免资源浪费 实现物尽其用
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相比直接购买,租赁不仅能够以更低成本体验产品、辅助理性消费决策,还能在那些非日常的特殊场景中避免闲置与浪费,真正实现“物尽其用”。这也正是“以租代买”理念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的重要原因。
“对我而言,租一台运动相机去旅游显然更划算。”小麦分享道,“出租的大疆设备通常附带了‘随心换’服务,即便遇到进水、碰撞等意外,也只需支付少量置换费,轻微刮痕更不用赔偿,用起来特别放心。”尽管租赁过程顺畅,但这次体验也让小麦重新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我平时并不热衷拍照,拍视频也觉得麻烦。这次旅行中相机用得并不多。幸好先租来试用,让我更清楚自己的消费需求,如果直接花几千元购买,很可能就闲置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0月初,27岁的敏敏在老家甘肃省举办了订婚仪式。仪式现场的桌子、仿真花、支架等背景布置,几乎全都来自当地一家婚庆用品租赁店。
“起初我打算自己购置所有订婚用品,还在网上花350元买了一块背景板。”敏敏说,后来经亲戚介绍找到了这家租赁店,发现不仅价格实惠,种类还很齐全,订婚所需物品基本可以“一站式”租齐。敏敏仔细算了一笔账:租赁所有物品加上运输费总共200元,再加上自购的小装饰和背景板,总花费不到600元。而如果选择婚庆公司的类似布置服务,即便砍价后仍需1200元。通过租赁,她直接省下一半开销。
敏敏的订婚宴,更注重整体效果与实用性。“像婚书这类有纪念意义的物品,我是专门提前定制的,但对于背景装饰这类摆件,我并不介意租用。”敏敏表示,如今年轻人对二手物品接受度普遍较高,租赁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也符合环保理念。“我选的这家店提供来回运输服务,省去了自己搬运和后续处理的麻烦。而且我还发现,婚庆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是在这家店租赁物料的,让我更觉得自己找对了地方。”
问题丨存在纠纷风险 隐私安全难保
尽管租赁物品方便实用,但是在租赁过程中,物品损坏责任难以认定、损坏程度缺乏明确界定、线上商家未按约定租期发货等问题仍时有发生。32岁的杨女士就遭遇了这样一连串的“糟心事”。
今年9月,杨女士通过推送的相机租赁广告,在某线上平台租用了一台标注为“95新”的佳能相机,计划在外出观展期间使用。“我在9月16日提交了订单,租期设定为9月19日至21日。然而,相机直到9月20日才送达,不仅延迟发货,期间还无法联系租赁服务平台取消订单,电话打不通,消息没人回,给我急坏了。”杨女士说,好在自己时间充裕,虽然订单自动延期了一天租赁期作为补偿,但如果有急用,延迟发货确实太耽误事了。
相机在三天使用过程中一切正常,杨女士随后按期归还了相机。“我在9月24日寄出相机,物流信息显示对方在27日就已签收,但之后既无人验机,也未退还押金。”令杨女士意想不到的是,10月7日,也就是签收十天后,她突然收到一份验机报告,称相机存在“外观轻微损伤”且“拍摄功能异常”,要求她进行赔付。
“出于对支付平台的信任,我当时并未拍摄收货和归还时的视频作为证据,使用中也未发现任何问题,一时间真的不知所措。”所幸,杨女士很快察觉到验机报告中存在明显疑点:“平台提供的检测记录时间竟显示为5月份,与我租赁时间相差近四个月,这显然不合逻辑。”她随即通过支付平台发起投诉,最终成功免除了赔付。
“希望通过我的经历提醒大家,在租赁物品时务必提高警惕,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与商家,以降低纠纷风险。”杨女士补充道,“特别是租赁贵重物品,不仅要小心使用、避免磕碰,还应留存使用前后的完整证据,例如视频或照片。”她也呼吁平台方进一步规范租赁流程,完善售后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此外,记者注意到,不少租赁平台或商家会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照片、信用评分等个人信息,作为担保或押金减免的依据。此类操作在便利部分用户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泄露与隐私安全的担忧。
专家观点:消费观念体现新风尚 平台监管机制待完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在贵重物品的消费选择上倾向于“以租代购”,体现出了年轻人的生活新风尚。这种消费观念和模式不仅推动了共享经济的繁荣,还在帮助年轻人节约开支的同时,助力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普及。尤其对于使用频率有限、容易“用后即弃”的商品而言,直接购买往往伴随着高额折旧与资源浪费,而租赁则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性、可持续的替代方案。
马亮表示,租赁消费的兴起也带动了二手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相关产业链注入了新活力,并在拓展服务形态等方面展现出积极的社会经济价值。针对当前租赁经济中出现的信用与权益保障等问题,马亮建议,应加快完善与租赁相关的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平台监管并融入多元社会共治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从而推动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