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润心铸魂|将抗战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更需要直面挑战、乘势而为、坚定信心、奋力一跳。把抗战精神系统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上一门课、讲一段史”,而是要让爱国情怀成为专业选择的“第一志愿”,造就一批又一批手握绝活、心怀家国的大国工匠,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夯实价值底座,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动能。80多年前,面对民族危亡,全体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今天,我们虽然远离战火,但爱国主义的“火种”不能灭、“熔炉”不能冷。要把抗战故事写进教材、搬进课堂、搬上舞台,把“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壮怀激烈、“南侨机工”的万里赴难,转化为“00后”“10后”看得懂、悟得透的动漫、短视频、沉浸式戏剧;把“北斗”“嫦娥”团队的鲜活事例送进思政课堂,让青年在“大国重器”与“青春面孔”的惊艳相遇中,读懂“我的中国心”与“强国复兴有我”的同频共振。当爱国从“名词”变成“动词”,就能把个体“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把“青春梦”对接“中国梦”,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滚滚洪流里的磅礴青春动能。

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润泽青春成长,挺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当杨靖宇腹中仅存草根与棉絮,当赵一曼挥毫题写“未惜头颅新故国”的诗篇,当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跃下悬崖……这些并非遥远的“故事”,而是民族气节的最高刻度。今天的青年,面对“卡脖子”技术、面对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同样需要“敢于亮剑”的铁骨。要把“气节”教育嵌入成长全链条:中小学用“开笔礼”“成人礼”植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底色;大学用“国防教育课”“国旗护卫队”淬炼“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意志;社会用“大学生参军”“西部计划”提供“自找苦吃”的淬炼场。骨头硬了,才能在“脱钩断链”面前挺直脊梁,在“抹黑唱衰”声中保持定力,让“自尊、自立、自强”成为新时代青年最鲜亮的群体画像。

让“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融入青年血脉,激发出无畏无惧的浩然正气。台儿庄血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无不彰显“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铁律。今天,虽无枪林弹雨,但在科技、贸易与舆论领域的博弈依然激烈。要让青年在“真枪真刀”的较量中锤炼胆魄:科研平台向青年揭榜挂帅,让“博士连长”领衔攻关“卡脖子”;乡村振兴派青年“第一书记”,让“泥腿子硕士”在“硬骨头村”“空壳村”磨砺成长;国际组织派青年代表,让“中国面孔”在多边舞台“舌战群儒”。同时,用足“大思政”资源,邀请英雄人物走进校园,将“北斗”“天问”背后的青年突击队拍成纪录片,让青年在可视化的英雄故事中领悟:和平年代同样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士,同样需要“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情。有了这份担当,就能促使青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难关头勇往直前,锻造出一支“敢斗善斗”的青年铁军。

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扎根信仰基因,汇聚成攻克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从“持久战”的宏阔洞察到“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的铿锵论断,抗战岁月教会我们:信念是穿透乌云的最亮曙光。今天,民族复兴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关键期,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内部改革啃硬骨头,尤需青年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要用好“历史对比”课堂: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到高铁飞驰、大飞机翱翔,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数据说话、让事实开课,引导青年读懂“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深层逻辑;用好“实践熔炉”:支持青年在乡村振兴一线“自找苦吃”,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挑大梁,在“一带一路”沿线经风雨,在一次次“成功解难题”中积累“我能行”的微观体验,最终汇聚成“中国一定行”的宏观信念。当“必胜”基因融入血脉,新时代青年就能在任何逆风逆水面前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更为绚丽的光芒。

抗战精神不是档案馆里的回忆,而是奔涌在我们血管里的血液。当应用型高校把这份热血引到实训台、融进专业群、烧旺产业炉,就点亮了“大国工匠”的精神火炬。今天,我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明天,这些手握绝活的大国工匠就会在万吨水压机的轰鸣里、在芯片车间的光刻间、在乡村振兴的阡陌上,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让“中国速度”沉淀为“中国质量”,让“中国产品”升华为“中国精神”。当每一所应用型高校都成为抗战精神的“充电桩”、红色工匠的“孵化器”,必将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磅礴精神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青春基石、提供不竭动力。

陶 冶(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责编:廖健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