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青春华章丨江苏无锡:年轻人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有了“新思路”

清晨,无锡惠山“阳山如意村”的厨房灯火通明。蒸笼里白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温润的米香。阳山人俞梦甜——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麦子”,和几位系着围裙的阿姨围坐在操作台前,双手灵巧地揉粉、包馅、搓团,动作如行云流水。她笑着说:“人到了一定年纪,会被藏在心底的声音唤醒,想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穿上围裙拥抱另一种人生

走进“阳山如意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青团、安阳糕、八宝饭、年糕……每一道糕点都凝结着麦子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与坚守。

过去的工作经历,让她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如今,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被她带进了厨房——反复称重、揉面、调火候,白天调整配方,晚上试吃味道。“做传统糕点,那洗米、淘米、磨粉等传统工序,一步都不能省,省了一步,味道就变了。”麦子说。

创业初期,她常常彻夜泡在这间小厨房里研究糕点。“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请有经验的师傅?因为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想要的味道。要多少粉、怎么揉,这些细节都得自己摸索。”

无数个夜晚,她看着月亮落下,太阳升起。有时丈夫先回家,女儿的第一句话总是:“你怎么回来了?妈妈呢?”那一刻的心酸,也让她更加坚定,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

只想做出记忆中的老味道

创业的路并不平坦。家里没人做过这一行,阳山街上糕团店也不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可以说是赌上了前半生的全部积蓄。”她说。创业从来没有百分百能保证成功的,但麦子的初心很简单,想找回记忆里那个“一步都不能省”的老味道。

最初,她的“试炼场”就是阳山的街坊邻里。那年,一位在阳山做了一辈子糕团的老师傅,尝遍了街上各家糕团后,最终选择了麦子的糕团。老师傅对她说:“你家虽然贵五毛,但值。”这句话,让麦子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要么不做,做的话我就会付出110%的精力去做好。”麦子说。她不仅在味道上下功夫,连店里的环境也充满巧思。走进“阳山如意村”,屋外布置着诗意画布、纸墨笔砚,屋内的竹灯笼、蓝印花布留存着岁月的温度,随手一拍都像电影画面。

如今,店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年轻人喜欢拿着糕团在门口打卡拍照,老人则慢慢挑选、细细品味。麦子既用年轻人的审美装点门面,也用匠人的执着守护传统。她说:“好看的门面能吸引人走进来,但能留住客人的,永远是味道。”

政策助力下的扎根之路

麦子坦言,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候,是政府帮她撑起了信心。那时“阳山如意村”刚开业,知名度几乎为零。政府为她争取了不少曝光机会——2021年的太湖购物节、第十六届农博展览会……一场场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她和她的糕团店。

从展会、宣传活动到政策扶持,区里、市里的关怀无处不在。门头设计的建议、展销会的机会、宣传推广的资源……“政府就像家里的长辈,看到我们这些‘孩子’认真地做事,就会默默托举着我们向上走。”麦子感慨地说。

有了这些助力,她能把更多精力投入产品和工艺中。每到桃花季,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她的门店成了阳山最热闹的角落之一。黄昏时分,灯光亮起,麦子站在门口,眺望远方:“我最大的愿望,不是开多少分店,而是守好这家店。阳山糕团,就该扎根在阳山。”

如今,“阳山如意村”不仅成了阳山糕团的“金字招牌”,也带动了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在她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了阳山,把这份热气腾腾的乡味延续下去。(陈怡迪)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