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群年轻作家以锐利的笔触闯入中国文坛。他们不写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的褶皱:都市的浮光掠影、乡土的悄然变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三十年后,这群曾被称作“文学新生力量”的作家,已悄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一场研讨会,将他们重新拉回聚光灯下。10月23日,“新生代三十年(1995—2025):行进中的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四周年庆典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这场研讨会,既是一次回顾,也是一次追问:三十年来,他们究竟留下了什么?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浓雾中浮现的个人肖像”
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何平将这三十年划分为三个鲜明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1995—2005),他称之为“中国文学大变革的前夜”。那是一段文学被媒体与评论家“打包”的岁月,“新生代”像一个标志,将李洱、毕飞宇、东西、邱华栋、艾伟等风格各异的作家聚集到了一起。他们没有共同的宣言,却在同一时期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李洱的《花腔》、毕飞宇的《玉米》、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这些作品像暗夜中的星火,照亮了文学转向现实的路径。
第二个十年,何平形容为“从浓雾中浮现的个人肖像”。作家们不再被笼统地归类,而是以鲜明的个人风格站稳文坛。李洱的《石榴树上结樱桃》、毕飞宇的《平原》《推拿》、东西的《后悔录》……“我们只要把这些作品罗列在一起,就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都长成了自己的样子。”
第三个十年,则是“历史遗产与经典化”的时期。李敬泽的《咏而归》《会饮记》、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李洱的《应物兄》、邱华栋的《空城纪》……这些作品不仅延续了创作的活力,更开始直面精神的深井与时代的诘问。
在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眼里,这群作家早不是当年的“新生力量”,而是撑起当代文学大厦的“中坚力量”:他们写都市浮生、写时代变迁、写人性幽微,作品不仅让读者有共鸣,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份勤勉与才华,才攒出了这三十年的文学亮色。
写作的“集体作业”与个体突围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看来,“新生代”并非一个现代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是一代人共同的“文学场域”。他回忆1998年编辑《集体作业》时的情景:“那个时候,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没多久。那一代人的写作,既回应了90年代,也预兆了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如今,三十年过去,世界已从互联网跃入AI时代。“我们所有人写作的底层逻辑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李敬泽说,“这不是三十年的事,可能就在几年之间。”他呼吁作家们再次携手,进行“新的集体作业”,去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而在个体写作的层面,每位作家都有各自的出发与坚持。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坦言,影响他最深的是三个关键词:主体性、当代性、日常生活。“谁把‘主体性’送到我们眼前的?”他回忆与李敬泽深夜长谈“当代性”的时光,“一个作家写了一辈子,如果最终不能充分体现你所处的时代,那你在忙什么?”
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则认为,“新生代”的转变在于“回到现实写作”。他们从先锋文学的叙事实验中走出,重新拾起故事性与人物塑造,甚至较早地涉足影视改编。“飞宇参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改编,也有人为张艺谋写剧本,我的《耳光响亮》也被搬上荧幕……版权反哺了写作,让我们能安心写下一部长篇。”
从“没有温度的人”到“人的精神性”
在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看来,新生代作家承接了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却弥补了其最大的缺憾:“人的温度”。
“先锋小说里,器官是发达的。听觉、味觉、视觉被无限放大,但最欠缺的是人的正常情感。”他说,“新生代作家试图在文本中恢复人在时代中的复杂处境,完成从‘符号化的人’到‘丰富的人’的转变。”
而今,这批作家已步入中年,甚至“两鬓斑白”,但写作的野心并未熄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笑称自己“电脑里还躺着长篇未改”,并坚信“我们还能继续爆炸,写出更好的作品”。让北京作家协会主席李洱觉得新生代作家最特别的,是他们“几乎是新中国成立文学史上第一批写自己生活的人”,写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日常,这给中国文学添了份新鲜经验。不过他也坦承自己陷入了“写作困境”:想找到“和以前不一样的语言和方式”。
未来:在AI时代,文学何以为继?
面对AI与数字文明对印刷文明的冲击,李敬泽发出了深刻的叩问:“我们所熟知的一切关于文学的类型、审美、阅读基础,都备受考验。如何在这种考验中捍卫文学的生命?如何延续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
这已不仅是“新生代”的课题,而是全体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集体作业”。
不知不觉,“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也已经成立四周年。据悉,自2021年10月22日成立以来,该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学共同体书系·中国当代多民族作家经典文库》获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现场文丛”第六种杨知寒《一团坚冰》获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与南师大合办的“南师-译林艺文讲坛”迄今举办21场;“创造文学的汉语和汉语的文学”中国青年文学翻译家论坛、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一种出版,一种思想——新兴出版和青年写作实践”论坛、中德双向翻译工作坊、“在世界文学中写作”学术论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推动成立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文学创意高等研究院,拓展文学与跨学科结合的新路径。
三十年前,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土壤中破土而出;三十年后,他们在技术的巨浪中重新校准文学的方向。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所言,他们是“中国文学的高峰力量”,而未来的写作,仍是一场“行进中”的跋涉,没有终点,只有下一部作品、下一段旅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