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智库观察 > 正文
乡村振兴|创新淮安文明乡风建设的五维路径

培育文明乡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迫切需要。当前,淮安正以“党建引领+经济筑基+文化厚植+社会培育+农民参与”五维并举新思路,让古楚大地既见稻菽千重浪,更闻文明新风香。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精准分类施策,对城郊融合类村庄保留乡土文化基因;对集聚提升类村庄推动文明创建与产业融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守护文化遗产原真性。突出政治功能,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村级事务“三重一大”,以“三会一课”强化党员责任担当,推广淮阴区“党员家庭户”挂牌制度。深化党群连心,通过“田间地头恳谈会”“农家院落议事厅”等形式,让村民参与村规民约修订等决策,使党组织成为凝聚文明共识的“主心骨”。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物质根基。转变发展理念,破除“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误区,树立“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理念,盘活闲置资源。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如盱眙县天泉湖镇通过成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生态旅游收益按股分红,反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文旅融合,立足水网密布的生态环境优势,探索“稻虾共作+文化体验”“荷藕种植+非遗工坊”等模式,让集体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活化相互赋能。

激活乡土文化,厚植精神沃土。传承地域风貌,从洪泽湖大堤的古堰文化、河下古镇的宅院肌理中提取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村庄规划中融入“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的江淮风貌,感知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创新传播载体,深挖特色资源,借助短视频平台扩大传播半径,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有机衔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与电商服务点共建共享,让文化资源既“养精神”也“富口袋”。

创新社会治理,培育文明风尚。激发自治功能,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推广金湖县“积分制”管理制度,提升村民文明素养。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实践,如涟水县岔庙镇百子村制定的“红白喜事操办具体标准”、红窑镇夏楼村推行的“红白理事会”,均由村“两委”牵头,倡导文明新风尚。依托“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等城市名片,打造“淮安人家”文化品牌,提升影响力与凝聚力。

突出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增设乡土文化课程,涵养家乡情怀。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结合淮安农业主导产业,开展龙虾养殖、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并增设文明礼仪、电商营销课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创新“百姓名嘴”宣讲、组织快板说唱等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提升广大乡村居民对文明乡风建设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闫彩虹(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淮阴工学院课题“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Z421A23340〉、淮阴工学院高教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多校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以淮阴工学院为例”〈2025GJ02〉阶段性成果)

责编:笪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