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不只是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传统佳节,更被赋予了敬老孝亲的现代内涵。10月26日,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和盐都区图书馆联办的重阳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在盐都区图书馆举行,民俗学者与书友共话重阳文化,分享盐城本地独具特色的重阳习俗。
 
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重阳”一词的来历,与《易经》有关。《易经》以“九”为阳之极,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并重,故名曰“重阳”。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了重阳糕,过冬不心焦。”这句流传在盐城民间的谚语,道出了重阳节吃糕的深厚寓意。据王登佐介绍,盐城人重阳节素有登城门楼、寺塔或避潮墩的习俗,而“糕”因与“高”同音,被视为登高消灾的象征。因此,不仅家家蒸糕,熟食店也专门制作“重阳糕”出售。在一些旱粮区,无米面蒸糕的人家则以烙饼代替,形成“重阳吃块饼,过冬不怕冷”的另一种风俗。
此外,盐城重阳节还融合了“女儿节”的传统。明代以后,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父母常将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家中共度佳节,吃花糕、话家常,体现团圆与关怀。
随着时代演变,重阳节在盐城也逐渐从传统的登高避祸、赏菊饮酒,转向持螯把盏、喜庆丰年,更因国家将重阳定为“老人节”,孝文化被注入节日内涵。如今,重阳节已成为盐城人表达孝心的重要时刻,不少子女会专程回家探望父母,为老人添置衣物、准备茶食糕点,传递温暖与牵挂。
 
本次活动是盐都区图书馆系列志愿服务之一,书友们不仅研讨了重阳文化,还参观了重阳主题藏品展,体验数字阅读区,让传统节日在书香中焕发新活力。(王璇一)
 
      
 
             
               
             
               
         
  
   新华报业网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Android版
         iPhone版
          iPhone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