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贫穷是我们共同的敌人!”非洲10国媒体人热议中非减贫合作

“贫穷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中非须携手共赢。”10月20日至24日,来自布隆迪、刚果(布)、刚果(金)等10个非洲国家的12名媒体人,穿梭于北京通州台湖镇的乡村院落与南开大学的交流课堂,用眼睛记录中国减贫的鲜活案例,用对话解锁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在亲身感受中读懂“中国方案”的温度与力量。

“我非常欣赏中国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我非常欣赏中国地方政府能够迅速采取新措施,例如积极引进投资,切实改善民众生活。”10月20日,津巴布韦媒体人Nicola跟随“非洲媒体人中国行”代表团的脚步,来到了北京通州台湖镇唐大庄村。站在“暖唐”民宿门前,望着眼前中西方古今元素融合、风格各异的小院,聆听着讲解人员的介绍,她忍不住连连感叹村庄的惊人变化。

这个曾是北京最大观赏鱼养殖专业村的村落,多年前因产业单一、年轻人外流陷入沉寂——连片鱼塘扛不住市场波动,不少农宅闲置落灰,村民守着 “水产资源” 却难寻致富路。2021年,借着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的东风,唐大庄抓住“近邻”优势,探索“村集体+企业+村民”多方参与模式:企业投入资金改造农宅,村集体统筹土地与公共资源,村民以房屋入股分红,将“观赏鱼村”的闲置资源,转化成了“民宿经济带”的发展优势。

如今再进唐大庄,昔日泥泞的街巷铺了青石板,改造完成的院落里,民宿、手作工坊、非遗体验馆依次排开。“去年春节,村里40个民宿院落、230余间客房全部住满,迎客约4000人次,民宿产业收入同比增长近50%。”讲解人员的介绍让媒体代表团惊叹不已。

“中国的经验能否成为非洲的蓝图?”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在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交流室里,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10月23日,非洲媒体人、非洲留学生与南开师生围坐一堂,深入交流中国减贫的实践经验与非洲发展的现实需求。

“西方靠技术优势殖民非洲数百年,而中国掌握先进技术后,却选择与我们共享发展机遇!”龙刚结合自己在北京4年的求学经历,拿出手机展示刚果(金)的中刚文化中心——这座由中国援建的非洲最大文化艺术中心,如今已成全非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他激动地说:“这就是中国提倡的‘共同富裕’,不是口号,是帮我们建体育场、修公路,把技术送到非洲的实在行动。”

“我看到农民运用灌溉技术提升生产力,甚至通过平台在线销售产品——这种便捷方式超越了我的传统认知……中国减贫不只是靠钱,而是将教育、科技与地方治理转化为内生的发展动力。”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官杰明描绘的画面,让在座的媒体人频频点头。

“一条路本身只是水泥,但加上互联网和市场,就成了摆脱贫困的康庄大道!”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非洲留学生阿比奥拉的比喻,让现场响起掌声。他刚从贵州调研回来,亲眼见山里的刺梨果,通过新修的公路和电商平台,变成了畅销全国的果汁,“中国的经验能否成为非洲的蓝图?我的答案是:可以,但绝不能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地实际,让长远规划、本地赋能和基础设施先行。”

“在非洲,许多领导人的决策都从西方国家借鉴经验。而我看到,曾经同样深受贫困问题困扰的中国,已经通过努力摆脱了命运,并且成为了唯一一个努力帮助非洲提升标准、以平等伙伴身份参与全球化的伙伴。”离开台湖镇时,龙刚在笔记本上写下:唐大庄的民宿里,藏着“村民持续受益”的利益分配智慧;南开的课堂上,讲透了“谁来推动、钱从哪来、村民怎么参与”的方法论。这些,正是非洲要找的“减贫钥匙”。

责编:戴凌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