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清晨,老山在秋色中醒来。56岁的刘信步如常驱车至山脚,熟练地卸下公路车、装好码表、备上水壶,随后伸展身体,开始热身。这套重复过无数次的动作,是他与山野之间的默契。
山道蜿蜒,层林尽染。车轮沙沙碾过落叶,目光所及,枫红杏黄交织如画。不时与骑友擦肩而过,或超越几位徒步的游人,彼此点头致意,便共享了这山野的宁静。
在南京,这样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寻常。走向江畔,走进山野,亲近自然,已成为许多市民闲暇时光的选择。当户外从偶尔的消遣沉淀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气质也在悄然改变。
就在当天,南京的活力收到一份“国字号”认证——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地区名单中,南京青奥滨江户外运动目的地成功入选。
户外成为生活方式
2010年购入第一辆公路车,目前,刘信步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资深骑友。他迷恋骑行所赋予的自由——没有场馆的束缚,没有固定的路线与时间,一切随心而行,随兴所至。
“参加比赛最远的一次,是从绩溪一路骑到南京,300多公里,用了十几个小时。”刘信步回忆,途中伙伴渐渐散去,最后的漫长路程,只剩下他一人。骑行超过两百公里后,考验的已不是体力,而是一种近乎修行的状态——如老僧入定,耳边唯有风声,心底却浮现过往的人与事。
户外运动有时是一个人的修行,有时是一群人的狂欢。2018年,袁京在抱着两个女儿爬楼时感到吃力,由此产生健康焦虑,“入坑”户外跑。几年间,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跑友,在家庭与工作“两点一线”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生活的“第三支点”。
10月21日晚,袁京特意组局,为刚从宁海越野挑战赛归来的跑友接风。一群人就着热气腾腾的羊肉锅,听这位“百公里大神”分享一路上的比赛经历。在这场聚会上,没人在意社会身份,甚至不清楚彼此的真实姓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长两旬的前辈互相喊着花名,聊的都是下一场赛事、下一座山。
在南京,走向户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晴好的日子里,滨江风光带与江心洲的宽阔草坪上,一顶顶帐篷如花朵般散落;老山的蜿蜒山道上,骑行者的身影与徒步的人群交替穿梭;玄武湖面波光潋滟,彩色桨板与点点帆影摇曳其间,划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
线上世界同样呼应着这份热情。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南京徒步路线”“南京骑行攻略”等内容持续发酵,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出家门。而那些曾被自然“藏”起来的角落——如老山深处的老母猪沟、伏牛山中的小蓝湖,也因户外爱好者的镜头与足迹,逐渐从隐秘走向公众视野,成为这座城市不断被重新发现的风景。
“过去‘户外’常与极限运动挂钩,如今更流行的是‘泛户外’‘轻户外’。”江苏苏体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鹿姗姗分析,根据体育产业发展规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乒乓球、篮球等基础运动兴起;8000美元时,路跑、健身开始流行;12000美元时,极限、水上运动、自行车等户外运动逐步普及。人们走进自然、释放多巴胺,既是健康理念的升级,也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迁。
一批本土俱乐部快速崛起,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南京户外运动的活力。“艇进国际赛艇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常年举办高水平全国性水上赛事与培训,年均吸引观众超百万人次。昇轮单车早期以销售学生车为主,到2023年骑行运动达到高峰时,其高端车型甚至需等待8个月才能提车,且“一口价”销售。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南京青奥滨江户外运动目的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建设名单,这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城市展现出独特的户外魅力。
为兴趣热爱买单
很多爱好者称户外运动为“烧钱的新坑”。正是这份“甜蜜负担”,悄然化作了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走进昇轮单车江心洲店,两层停车架上整齐排列着上百辆寄存的自行车,宛如一座微型的骑行博物馆。从琳琅满目的车架到千元入门的骑行服,再到价格堪比苹果手机的高端码表,每一件装备都在讲述着爱好者们从入门到精进的消费轨迹。
“爱好一旦成了执念,装备就会不断升级。”主理人赵旭说。依托江心洲独特的环岛江堤智慧赛道,这里的寄存业务年费680元仍供不应求,甚至有骑友一年换车三次,催生了专门的二手交易区。
“卷装备”的热潮同样发生在露营领域。今年国庆期间举行的南京帐篷大会上,从轻如羽翼的徒步帐篷到堪比“搬家”的精致露营装备,玩家们的多元需求推动着装备系统的全面革新。户外露营的睡眠、餐饮、娱乐系统持续专业化,产品迭代速度几乎赶超时装行业。
当兴趣沉淀为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走向专业赛事。城市则以一场场精彩赛事回应着这份热爱:连续十三载在山间穿梭的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上月刚刚在秦淮河上挥桨竞渡的大学生国际赛艇公开赛,还有下个月即将鸣枪开跑、首获“世界田联金标赛事”认证的南京马拉松。社交平台上,跑友们早已晒出南马报名截图,“11月,期待南京见!”
“赛事本身就是重要的消费场景。”浦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发展科科长周晨说。以越野跑为例,每公里约15元的报名费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赛事以“户外+”的方式推动全链条融合,将瞬间的“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老山地区几乎月月都有商业越野赛事,让起终点周边的餐饮住宿常年保持火爆状态,许多家庭更是全员出动,将参赛变成了一次特别的家庭旅行。
“每一项户外运动的兴起,都源于越来越多人追求品质生活,愿意用脚步探索未知的精彩,舍得掏出真金白银为兴趣和热爱买单。”南京市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朱良翠说,“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越来越流行,“烧钱的新坑”印证了户外消费的可持续性。
攀升的消费数据是燃烧的热情。根据《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户外运动爱好者们在单品类上的年均消费介于2000至5000元之间。其中,骑行年人均花费达4033元,仅次于滑雪的4910元;露营为3323元,飞盘3000元……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同时参与多项运动,每一类都对应着可观的消费投入。
在这股浪潮中,南京的表现格外亮眼:以总分第一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人均体育消费近3700元位居全省榜首;在江苏省评选的100个体育消费场景典型案例中,南京独揽15个典型案例和5个精品案例,精品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城市里的“诗与远方”
今年6月,老山里的响堂村开起了一家“机车茶档”。31岁的赵大宽是这里的老板,也是土生土长的老山人。
12岁那年,他第一次跟着父亲在山路上学骑摩托,引擎的轰鸣声里,藏着一个少年对山外世界的全部想象。后来,他远赴意大利学习汽车设计,又先后在上海、深圳的车企工作。可兜兜转转,山一直在呼唤他回来。
“在城市里骑摩,总觉得自己被红绿灯切割成碎片。”赵大宽说,只有在山里,风才是自由的。他比较着不同城市的骑摩体验:上海要到太湖边才能找到畅快,深圳从市区到梅沙尖最快也要一个小时。“只有南京,山就在城市里,你随时可以钻进这片绿色。”
这是城市最慷慨的馈赠。长江如带穿城而过,紫金山、老山、牛首山等山峦环抱如展开的臂弯。“山水入城”的独特格局,叠加长江生态与青奥文化的双重稀缺基因,让南京在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评选中,成为为数不多的都市型综合性户外运动高地。
南京也对这份自然禀赋倍感珍惜。江心洲严格将开发强度控制在45%以内,55%的土地留给生态。在靠山吃山的年代,老山曾经矿渣遍野,如今已是城市名副其实的森林绿肺。
依托这独一份的山水本底,南京正在构建“两核一带”的户外运动空间格局。青奥活力核将依托江心洲打造国际体育岛,生态运动核将整合老山生态廊道等资源,文体旅商展融合带则以江北新区滨江岸线为纽带,有机串联文旅资源与运动空间。
自然环境与户外运动的融合改变着城市,也改变了乡村。因登岛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建邺区将曾经的江边泵站改造成了温暖的“灯塔咖啡”,每天傍晚都有人在这里等待落日熔金。江心洲沿江的咖啡馆和骑行俱乐部里,晴天时坐满了结束运动的发烧友。
当赵大宽结束留学生涯回到响堂,他几乎认不出这片熟悉的山水。“山还是那座山,但一切都不同了。”周末,山里“长”满了人,儿时沉寂的村落焕发新生。老宅变身雅致民宿,“村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亲们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
更动人的是人与人之间因户外而生发的温情。夏夜的老山,机车茶档几乎整夜灯火通明,八九点的高峰期经常有百余位骑友在此相聚,椅子不够就靠在摩托车旁,分享着路上的见闻。在昇轮单车,有次暴雨突至,几位骑友把淋湿的自行车存放在店里,店员细心擦拭干净。之后的半个多月,店里几乎天天收到匿名送来的下午茶。
在都灵求学时,赵大宽最爱骑着摩托深入阿尔卑斯山。山里每隔二三十公里就有家庭经营的木屋驿站,提供着祖传配方的咖啡和餐食,那是一种人与山相依相守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正在老山生根,到2027年,老山将新增不少于20个户外运动服务驿站。
上周末,融合音乐与户外生活方式的2025抖音汽水音乐嘉年华在江心洲落幕,两天吸引超6万名观众参与。跨界融合的“户外+”展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南京正在发生的情景:山水不再遥远,远方就在城中。
是体验更是产业
1964年,当耐克在波特兰创立其前身“蓝带体育公司”,这座群山之间的城市,开启了一段产业与自然共生的故事。
依托俄勒冈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户外运动传统,耐克、哥伦比亚等户外品牌在此深深扎根。随着产业链的完善,上下游企业纷纷集聚,波特兰逐渐成长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全链条的户外之城。
体验与产业在这里共生。连续举办36年的“越山向海”接力赛,从胡德山巅一路延伸至太平洋海岸;走过半个世纪的波特兰马拉松,见证了无数跑者的汗水与欢笑。深厚的运动传统,催生了科技与户外领域的深度对话。例如,布鲁克斯跑鞋与惠普合作的Exhilarate-BL跑鞋,通过3D打印技术定制鞋底,让每一双鞋都能根据跑者的个性化数据,精准匹配专属的缓冲与弹性。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人才与城市的相互选择之间。优异的自然生态与浓郁的户外文化,成为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磁石。科技精英们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清晨的山间骑行、午后的河畔奔跑、周末的登山露营,这些户外场景缓解了工作压力,也激发了创新灵感,让波特兰成为科技人才心之所向的家园。
正如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董事张俊霁所言,“户外运动深受高科技人才青睐,而高科技企业也青睐拥有多样化户外场所的城市。”这种双向选择,形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优质人才吸引创新企业,企业发展丰富户外场景,完善的环境又吸引更多人才,共同推动着户外消费走向专业化、精细化。
这一发展逻辑或可借鉴。《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首次提出,我国到2025年产业总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南京坐拥3500万人口的都市圈,背靠人口2.38亿、GDP超33万亿元的长三角城市群,体育产业基础坚实——2024年拥有体育类经营主体11550家,产业总规模约1400亿元,位列全国第八。
南京正在构建完整的户外运动产业生态:从边城体育的户外装备销售,到中通(金崴)无人机的竞速赛事装备供应,再到聚隆复合材料的尖端材料,一条“赛事装备—智能硬件—户外消费品”的产业链条正在成形。这些产业优势,在具体场景中已有展现。在南京半程马拉松的赛场上,中国电信依托其在建邺区的技术部署,为赛事提供了精准的空中保障。
“户外运动的产业链可以拉得很长。”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新区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都与户外产业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这不是简单的‘户外+’,而是要在技术、场景与数据层面实现深度融合。比如将运动健康康复与生物医药研发相结合,或是让智能装备制造精准对接户外运动需求,我们期待在这些产业交叉地带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从蜿蜒的山道到热闹的赛场,从江边的帐篷到林中的驿站,户外运动已深深融入南京的城市肌理。
当山水与城市相互成就,当运动与生活彼此滋养,南京写下了崭新的城市叙事。最诗意的远方就在当下,最活力的城市,终将与自然共生。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