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征信修复释放政策善意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央行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并计划在明年初执行。主要是针对疫情以来特定金额内且已结清的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一举措既回应了特殊时期的社会需求,也折射出信用管理理念的深层变革。

疫情期间,部分群体因收入中断、医疗支出等非主观因素出现短期违约,这些记录在传统征信框架下可能持续影响其信贷获取能力,也会给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央行通过技术性“隐藏”而非彻底删除违约信息,既为受困者提供了信用修复窗口,又保留了违约记录的约束效力。这种“宽严相济”的设计,体现了金融政策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

这一政策与国务院2025年6月发布的《信用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形成呼应,共同构建起“轻微失信豁免—一般失信修复—严重失信惩戒”的三级管理体系。相较于过往规定,新规通过分类管理实现了信用修复的精细化。例如,医疗重症等特殊情形下的逾期,在提供证明后可申请债务冻结与信用修复,彰显了制度的人性化温度。

长远而言,该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性修复,更在于推动“信用即财富”的社会共识。当个人能够通过主动履约重建信用,将倒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形成“信用修复—消费升级—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正如潘功胜所言,信用救济的终极目标,是让善意违约者不被历史包袱束缚。

这项政策犹如一剂“信用疫苗”,既为特殊时期接种了防护,也为长效机制注入了免疫基因。其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在技术执行中守住公平底线,在制度设计中兼顾效率与安全。当信用修复从政策善意转化为社会共识,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包容、更具韧性的信用中国。

责编:袁媛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