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能力生产的电能用不完怎么办?采盐之后的矿区空穴怎么处理?位于淮安的江苏国信苏盐储能发电有限公司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10月27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2024年成立的江苏国信苏盐储能发电有限公司,探访其如何利用地下千米的废弃盐穴,为华东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纳提供关键支撑。
傍晚的国信储能发电项目厂区整洁宁静,巨大的球体循环水系统、圆柱体熔盐系统与纵横的管道在灯光下井然有序,一旁的二期机组正在有序建设。若不是耳边传来压缩机低沉的嗡鸣,很难想象不远处脚下1200米至1500米深处,正进行着巨大的能量转换。
厂区集控室大屏实时显示着一号机组的冷却风机、热盐泵、冷却塔等关键数据,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监控着这个“巨无霸”的运行。“淮安地下有数十年采盐形成的巨大坑洞,也就是废弃的盐穴,一般需要通过注水等方式来填满。但如果用来储存高压空气,则因为密封性、稳定性极好而成为理想场所。”江苏国信苏盐储能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素中指着大屏解释,在建的江苏国信苏盐(淮安)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是巧妙地实现了资源的“变废为宝”。“利用淮安区蒋南矿区约98万立方米的地下盐矿空穴,不仅解决了地面储能设施占地面积大的问题,还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实现了对地下空间资源的高效、环保再利用。”
这个巨型“充电宝”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杨素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整个过程可以理解为给一个埋在地下的巨型“罐子”充电和放电。在夜间或周末用电低谷时,电网中富余的尤其是无法完全消纳的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会驱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注入到地下千米的盐穴中。此时,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压力势能储存起来,相当于“充电”。
“当用电高峰来临,比如早晚时分或天气炎热空调负荷激增时,我们就会打开阀门。”杨素中接着说,高压空气从盐穴中释放,驱动一台强大的膨胀机,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将储存的压力势能重新转化为电能,送上电网。这就完成了“放电”。“为了实现这个流程,项目统筹新建两套2×300MW非补燃、高温绝热压缩空气储能调峰机组。一号机组已经试运行成功,二号机组正在紧张建设中。”
杨素中提到,项目首次采用高温熔融盐+热水的储热方式,具有三项“全国之最”:一是储能规模国内最大,总储能容量达2400MWh,压缩时长8小时,发电时长4小时,并网运行后年发电量7.92亿千瓦时,能为60万户普通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每年减少标煤消耗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60万吨;二是储气参数国内最高,空气压力最高达18Mpa,储热温度达360℃;三是转化效率国内最高,达71.5%。
目前,一号机组已于今年7月1日并网发电,二号机组将在今年底投产运行。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平均营业收入超6亿元,工业增加值约4亿元,入库税金超1亿元。随着二期工程的蓝图徐徐展开,这座深藏于盐穴中的“动力心脏”,正以更强劲的搏动,为区域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稳定能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易梦涵/文 范俊彦/摄影 宗祺 郭凯伟/视频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