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老人容易陷入骗局”的背后

今天是重阳节,也是老年节。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关于家里的“老宝贝”,似乎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譬如,老人总是会上当受骗,怎么办?

“又有老人被骗了!”每次看到这类新闻,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老人“爱贪小便宜”“容易轻信人”,惋惜中夹杂着一丝责备。然而,养老诈骗案仍在屡屡发生。“保健品骗局”“养老投资陷阱”等换着花样出现时,尤其是一些老人明知其中有诈还是会“自投罗网”,面对这些状况,人们不应该有更多思考吗?

要弄明白老人为何容易陷入骗局,得先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境。其实,不少老人的晚年生活远没有外人看到的那般轻松。子女忙于工作,一年到头难得坐下来聊几次天;老友渐渐离世或搬家,日常陪伴只剩下电视和手机;身体机能退化带来的无力感,让他们格外渴望“健康长寿”,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无可非议。而骗子恰恰抓住了这些“软肋”——卖保健品的,会天天上门陪老人唠家常,甚至比子女还“贴心”;搞养老投资的,会用“免费旅游”“上门服务”拉近距离,把老人哄得团团转。

可以说,很多骗局的本质可能不是老人信了骗子,而是老人信了那个伪装“在乎”自己的人。当骗子递上热乎的饭菜、帮着打扫卫生、记住老人的生日时,老人心理防线或许早已松动。

而反观我们身边,不少子女对父母的关心还停留在打打电话、偶尔视频,却没察觉父母手里的“保健品”已经堆成了山。说到底,当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当生活里缺乏温暖的连接,骗子的甜言蜜语和“温柔以待”,就注定能成为老人难以抗拒的诱饵。

更值得深思的是,眼下的时代,科技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诸多变化让很多老年人眼花缭乱,信息鸿沟让不少老年人茫然无措。譬如,如今出门买东西要手机扫码,看病要预约挂号,连交水电费都得在手机上操作。同时,骗子也与时俱进,用AI换脸冒充子女借钱,用“区块链”“元宇宙”等新词包装各种让老年人防不胜防的新骗局。

就拿大家离不开的手机来说,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对很多老人却是一道道难题——App界面稍微复杂些,广告插入只要存在,他们可能就会点错,误入各种麻烦甚至陷阱之中。

平心而论,总是埋怨老人跟不上时代,显然太过苛刻——该反思的其实更应该是我们。

所以说,守护老年人,不能只靠“防骗提醒”,更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让老人安心、放心的综合环境,既要帮助一些老年人适应智能手机、跟上技术发展,也要为一些“跟不上趟”的老年人留下能“慢吞吞”的空间。当然,作为子女,更要多些耐心和陪伴,让老人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最后一道防线,还是期待司法机关能加大对养老诈骗的打击力度,不仅要抓骗子,还要能追赃挽损。

最近,在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的新闻发布会上,常州市天宁区检察院办理的养老中心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就是生动一例。面对老人的养老钱可能“打水漂”的困境,检察机关没有止步于抓到骗子,而是主动联合法院探索“刑破并行”机制,不仅推动将刑事案件中养老债权纳入到破产清算债权当中,还协调债权人会议将清偿顺位提升至普通债权之前,最终让养老中心破产清算变现的1.4亿余元全额返还给被骗老人。

必须承认,如何让老年人既不被骗局伤害,也不被时代落下,确实是一道难题。但不管怎样,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安”,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这个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化解。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冬宝(卢晓琳)

责编:林元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