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在黄圩镇黄南社区的巷子口,人们常说起一个名字——“那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凭一己之力,把一家人的天撑了起来。”
她叫陈跃兰。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三十多年的坚持和担当,把苦难的生活熬成了感动人心的传奇。
1983年,20岁的陈跃兰嫁给了同村青年王乃富。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却有着脚踏实地的幸福。丈夫勤快、手艺好,凭着厨师手艺办起了家宴,家里还盖了新房,夫妻俩憧憬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谁曾想,命运竟骤然反转。1992年的春天,王乃富因患“红眼病”拖延治疗,双目彻底失明。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一家人的天暗了下来。面对生活的突变,丈夫一度意志消沉,甚至不愿出门。陈跃兰却咬紧牙关,轻轻对丈夫说:“你看不见没关系,我做你的眼睛。只要咱不倒,这个家就还在。”
那之后,她带着丈夫四处求医,跑遍盐城、阜宁、滨海的医院;为了补贴家用,她拾废品、卖豆腐、刨树根,只为让家能再亮一点。她没有多少文化,却凭一股韧劲把日子一步步扳了回来。
1995年,她听说盐城市红十字会开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立刻鼓励丈夫去学习盲人推拿。“不能光靠别人帮,得靠自己的手吃饭。”这句话,成为夫妻俩重生的起点。
学成归来后,他们在镇上租下小门面,做起盲人按摩。凭着勤快与真诚,店里慢慢有了生意。几年后,他们还清了债务,买了门面房,日子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光。
“那时候我就觉得,人只要肯干,总有光亮。”陈跃兰回忆时笑了笑,那笑容里有坚硬,也有温度。
就在生活有了转机时,命运再一次残忍地击中了她。
2018年的一天,儿子、儿媳、孙女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严重车祸。儿子和孙女伤势较轻,儿媳却头部重创,陷入深度昏迷。医生摇头叹息:“能活下来已是奇迹,就算保命,也将成为植物人。”
面对劝她“放弃治疗”的声音,陈跃兰泪流满面,却一句话都没犹豫:“她嫁到我家,我就得负责到底。只要她有一口气,我就不放弃。”从医院到家中,陈跃兰开始了500多个昼夜的贴身守护。她把床搬到儿媳房间隔壁,清晨五点起床,帮她翻身擦洗、喂流食、按摩肢体,每两小时记录体温、反应。她把从丈夫那学来的推拿技法用在儿媳身上,一遍又一遍地按摩穴位。
天气晴好时,她推着轮椅带儿媳晒太阳、说家常,用温柔的絮语唤回她的意识。那是一段没有尽头的漫长时光——有人劝她别太辛苦,她只摇头说:“我心里有盼头,她还活着,我就不能躺下。”
终于,500多个日夜后,奇迹发生了。儿媳的手指第一次轻轻动了动,随后嘴角微微翘起——那一刻,陈跃兰哭得像个孩子。如今,儿媳渐渐苏醒,不仅恢复了知觉,还有了味觉。医生感叹:“这是爱创造的奇迹。”
“人活着,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陈跃兰常说的一句话。
丈夫失明那年,镇里帮助他们申请创业资金;儿媳出事后,县残联发放补贴,红十字会和志愿者多次上门慰问。社会的关爱像春风,温暖了这个饱经风雨的家庭。
陈跃兰心里记得清清楚楚。她告诉丈夫:“别人帮我们一把,咱也得帮别人一点。”从那以后,她家的推拿店立下规矩——老人免费,困难户少收钱。只要有人伸手求助,她从不推辞。
有人问她图什么,她笑着说:“别人帮我一尺,我得回一丈。心里才踏实。”
黄圩镇黄南社区书记薛迎冬常感叹:“陈跃兰是我们村的榜样。她没喊过苦,也没求过怜悯,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生活再难,也能活得有尊严、有温度。”
如今的陈跃兰,已近古稀。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沟壑,却磨不掉那份笃定与温柔。她仍每天清晨早起,为儿媳擦洗、喂食;丈夫则在按摩店里继续工作,儿子在镇上帮忙,一家人日子虽不富裕,却有光、有爱、有希望。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儿媳能自己走路,能喊我一声‘妈’。”说到这里,她笑了,眼角的泪光闪烁着生命的顽强。
从丈夫骤然失明,到儿媳重度昏迷,从家里债台高筑,到日子重回安稳,陈跃兰,用柔弱的双肩撑起了生活的一片天。她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用一生诠释了最朴素的信念——“不放弃,就是希望。”
在黄圩镇,陈跃兰的故事早已传遍十里八乡。她不是英雄,却让人肃然起敬;她不曾出远门,却走出了人生最远的路。有人说,生活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强者,不是跑得快的人,而是永不放弃的人。
陈跃兰,就是那个在风雨中逆行的人。她用坚毅照亮黑暗,用爱抵御命运,用行动告诉世人:平凡,也能伟大。苦难,也能开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 苑彩霞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