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指尖方寸间 植绿千万里 ——中国绿化基金会“互联网+公益”的多元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技术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探索了新模式新道路。

中国绿化基金会自成立40年来,始终与时代发展进步同频共振,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背景下,积极联动各大互联网平台搭建合作桥梁,通过“消费+公益”“行为+公益”“游戏+公益”等不同场景,推动绿化公益从“单向捐赠”向“双向互动”、从“阶段性参与”向“常态化共建”的深刻转型,让绿化公益变得时时可为、事事可为,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鲜活的社会公益力量。

购物车里的绿色公益:让消费成为植绿力量

购物也能做公益?这一曾经让大众感到新奇的理念如今正成为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公益新场景。

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积极推进“消费+公益”模式,借助互联网商业平台的流量优势与场景资源,将商业消费与公益捐赠巧妙结合,打造“购物车里的绿色公益”。

2025年7月9日至8月31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京东超市携手开启直播助农公益活动。在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主播不仅向消费者推介来自甘肃民勤的优质蜜瓜,更传递着“消费即公益”的理念。用户每购买1斤京东自营民勤蜜瓜,京东超市便会捐赠 0.1元,专项支持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这笔善款将用于在甘肃民勤营建沙漠锁边生态林,绿化面积超150亩,为当地筑牢阻挡沙漠扩张的绿色屏障,守护来之不易的绿洲家园。

回溯近年来的实践,“消费+公益”模式已形成成熟的合作路径。

2022年8月11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京东合作开展“以旧换新1元绿色行动”公益项目。用户在京东平台完成1笔电器产品以旧换新订单,京东便以每单1元的标准集中捐赠给基金会“幸福家园—乡村振兴”项目。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2007年发起的品牌项目,“幸福家园—乡村振兴”始终聚焦中国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地区,通过种植经济林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提升”的双重目标。据统计,京东2022年8月至12月期间“以旧换新1元绿色行动”相关款项已用于2023年春季植树期在宁夏中卫种植枸杞林,绿化面积超2700亩,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

2025年4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CoCo都可”在抖音平台发起“超级沙棘为地球充‘植’”活动。“CoCo都可”以沙漠中的沙棘为原料,推出特色沙棘饮品“超级沙棘杯”,每售出一杯即向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项目捐赠1元。作为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组织共同发起的品牌项目,“百万森林计划”项目以沙漠锁边林建设为核心,同步开展退化林分修复、乡土珍贵树种补种等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此次活动募集的公益资金全部用于甘肃民勤营造沙漠锁边生态林,绿化面积超300亩,为沙漠编织“绿围脖”贡献力量。

从助农产品、到电器产品、再到茶饮品牌,“消费+公益”模式成功借助互联网将保护自然行动深度融入日常消费,以轻量化方式降低了公益参与门槛,激发了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消费者的每一次支付都转化为荒漠中的一抹新绿。

数字生活的绿色转化:让行为成为植绿动能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数字世界深度交织。个人的日常行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记录、量化,并转化为可积累、可捐赠的数字资产。行走步数、消费积分、App内的绿色能量……这些源于生活点滴的数字印记,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的全新价值,通过“行为+公益”模式,成为推动荒漠变绿洲的重要动能。

在支付宝平台,中国绿化基金会早已实现公益项目的深度嵌入。“蚂蚁森林”是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于2016年8月推出的一款应用小程序,鼓励和倡导用户践行低碳行为并可在蚂蚁森林平台获得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户使用“绿色能量”在线上认领虚拟树,蚂蚁集团捐赠相对应的款项,与公益机构合作在“三北”等荒漠化地区种下一棵棵真实的树。自2017年蚂蚁集团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开展蚂蚁森林公益项目以来,已吸引了超7亿人次参与,在内蒙古、甘肃等7省区28地市共种植梭梭、沙棘等树种总计3.21亿穴(其中八成以上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核心地区),让“每天收能量就能种真树”成为亿万支付宝用户的生活习惯。

2021年3月,支付宝公益创新推出“积分公益”新模式。中国绿化基金会“种下希望树”项目受邀成为首批入驻项目,进一步拓展“行为+公益”的覆盖场景。用户在支付宝平台进行消费、理财、生活缴费等行为,均可获得平台积分,每10积分可兑换1份 “爱心”。当项目累计达到一定的爱心捐赠目标后,由爱心商家兑现为枸杞树苗,播种至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这些枸杞树苗不仅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果实更能成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品,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

在腾讯公益平台,中国绿化基金会积极联动企业参与“一块走”捐步活动,将公众日常运动转化为公益力量。2023年9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宝马中国发起“与BMW守护大美湿地”专项捐步活动,公众捐赠每日行走步数,宝马中国进行相应配捐,共同助力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栖息地修复。2025年9月,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荷兰皇家菲仕兰,发起“久久关爱 温暖家园”专项捐步行动,聚焦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栖息地修复。

在微公益平台,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平台推出“熊猫守护者”项目。微博网友通过日常互动积累平台积分后,可捐赠积分种植虚拟竹子;合作企业则根据虚拟竹子的种植总量,捐赠相应款项,由基金会在陕西、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开展线下竹林种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在陕西佛坪、楼观台、摩天岭、长青和太白等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完成植被修复及竹林栽植超60万株,为大熊猫营造了更广阔、更适宜的生息繁衍空间,让“云养熊猫”的网友真正参与珍稀物种保护。

在字节跳动公益平台,用户每次做公益任务,都可以积累阳光值。2025年9月,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项目参与平台“做好事得阳光”活动,用户可以参与“阳光献爱心”,助力公益项目。用户捐赠的每一份“阳光”都将转换为对应的真实资金,用于支持沙漠锁边林项目的树木种植和养护工作,助力生态修复。

从捐能量、捐积分,到捐阳光、捐步数,“行为+公益”让让公益融入衣食住行的每一个场景。这种创新模式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生态保护不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成为了全体民众的自觉行动,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在游戏中成为绿色使者:让兴趣成为植绿热情

当年轻群体成为互联网主力,如何用他们喜爱的方式传递公益理念?中国绿化基金会给出的答案是“游戏+公益”。通过与游戏企业合作,将国土绿化、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游戏场景,让玩家在完成任务、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参与公益行动,成为守护自然的“绿色使者”,有效提升年轻群体对绿化公益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在云南高黎贡山深处,大树杜鹃古树群这些“有生命的文物”正通过“王者荣耀”这款游戏得到年轻玩家的守护。2024年11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腾讯“王者荣耀”推出“守护大树杜鹃”公益活动,通过图文、动画等形式普及古树保护价值。同时,设计“收集小红花”任务,玩家们在游戏中完成特定任务即可获得小红花。当小红花数量达到目标后,“王者荣耀”便通过腾讯基金会捐赠善款参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古树名木保护计划”公益项目,守护包含大树杜鹃在内的300株古树名木,让玩家的游戏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保护行动。

事实上,“游戏+公益”的探索早已起步。

早在2017年6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便与热血传奇手游展开合作,玩家通过玩游戏积攒积分,热血传奇手游项目组根据玩家积攒的积分总量,以玩家的名义向中国绿化基金会“10元点绿阿拉善”公益项目捐赠对应公益基金。

2023年8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与贪玩游戏的合作则聚焦大熊猫保护。在贪玩游戏旗下“野兽领主:新世界”游戏中,双方推出熊猫“萌兰”联动活动,将游戏角色与大熊猫保护结合,号召玩家助力“熊猫守护者”公益项目。在玩家的热情参与中,短短一周内活动助力进度便达到100%,贪玩游戏随即代表玩家在秦岭捐赠种植20亩竹子,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再添一份力量。

2023年9月,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米哈游,解锁了“游戏+公益”新图景。米哈游旗下IP“原神”与“宁夏旅游一卡通”合作推出“原神特别公益合作——宁夏旅游一卡通”项目,用户每购买1张“一卡通”,米哈游便通过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项目,在宁夏中卫种下1株枸杞苗。

2025年8月,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库洛游戏合作,以《鸣潮》角色维里奈(象征鲜花与生命力)为公益宣传大使,推出角色亚克力透卡。玩家可通过线上线下库洛游戏旗舰店购买,透卡销售收入将全额捐赠中国绿化基金会“幸福家园”项目,用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种植沙棘。

“游戏+公益”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公益行为”转化为“兴趣驱动”——玩家在游戏中完成任务、获得成就的同时,也为生态保护贡献了力量。这种“双赢”的设计,让年轻群体对公益的认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如今,那群爱玩游戏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守护自然,成为国土绿化事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四十载风雨兼程。从传统的线下宣传号召,到互联网时代的 “多平台触达、多模式创新”,中国绿化基金会将最具影响力的媒介转化为凝聚全民力量的绿色引擎,不仅让绿化公益变得更便捷、更有趣、更具吸引力,有力推动了“全民植绿”从理念变为现实。

展望未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将继续深化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探索更多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大众需求的公益新模式,让“指尖植绿”的力量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携手亿万公众共同书写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新篇章。(李圣薇 刘德国 李金涛)

责编:周正玮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