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发文控诉深圳机场服务缺失,称其升降平台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高度差导致轮椅无法通行,工作人员冷漠旁观其艰难登机过程。该言论迅速引发热议。
随后,事件的“反转”让其愈演愈烈。登机视频曝光显示工作人员协助细节与当事人描述存在差异。两天后,郑智化发表声明,为使用“连滚带爬”这一情绪化表述道歉。然而事件并未因此得到平息,一些网友抓住郑智化的情绪化表达不放,指责他故意夸大事实,利用自己公众人物的身份发泄情绪,误导公众,个别网友的言论甚至上升到对当事人的人身攻击。
诚然,郑智化“一时气愤的遣词”远远算不上“完美表达”,而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叠加公共平台的效应,让郑智化的言语显得更加“刺眼”,但不管是谁,我们本就无法苛求认知和表达的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尤其在此次事件中,苛求“完美表达”也许会让弱势群体在面对各种无形的“25公分”时发声更加谨慎,甚至选择隐忍,这绝不是人们想看到的。
不应该被情绪带偏而忽略了根本问题,我们要关注的也是郑智化在声明中所说的“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回到事件本身,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投入使用,且无障碍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适用和便利要求。而这25公分的高度差,明显谈不上“便利”。这的确为残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就像一位残障人士在网上说的那样:“健康人群很难体会‘被抬过坎’的屈辱。”现实生活中,四肢健全的普通人,很难关注到针对残障人士公共服务的缺失。很多残障人士不太愿意出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这次事件,与乘客的公众人物身份无关,而与千千万万残障人士的相似体验、共同利益有关。知名歌手也要面对同样的困境,他的发声或许不够完美,但他所反映出来的确实是“痛点”。值得肯定的是,深圳机场在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郑智化发博当晚即致歉,承诺整改:优先安排廊桥登机、增加保障人员、试点登机连接装置。这些也说明问题并非无解,技术和管理完全可以优化服务,只要愿意去想、愿意去做。
这25公分,郑智化“艰难”迈过去了,我们希望的是,未来所有人都可以迈过去,而且是安全、有尊严地迈过去。无论是温和的建议,还是激动的吐槽,当事件升温成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时,要摈弃杂音,因为公众利益、公共服务讨论的价值,就在于促进这类问题解决方案的落地与推广,在于能实实在在地推动社会进步。
(黄欢)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