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首季终章,热血不散!这些“苏超”关键词定格赛季记忆

一段始于五月的绿茵梦想,在十一月的南京奥体中心盛大落幕。回望“苏超”这半年,它沉淀在每个人心底的,不仅是一段值得长久回味的激情时光,更是一份由全民共同编织、激荡人心的集体记忆。

草根

本届“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球员占337名。

39岁的戴虎有两个身份:他是淮安市涟水县韩陈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苏超”淮安队3号球员,在7月20日对阵无锡队的比赛中,一脚踢进本届“苏超”第100粒进球。和戴虎一样,一个个平凡身影在球场熠熠生辉:他们是快递员、程序员、空调维修工……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换上球衣,便为城市荣誉而战,完美诠释“苏超”的独特魅力——让更多普通人站上属于自己的C位。今年国庆长假,“苏超”“最穷”赞助商“东哈·东北街边烧烤”人气火爆。其热度源自“苏超”第五轮常州赛场边的广告牌——这家草根小店的简陋招牌夹在一众高端品牌间格外显眼,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文旅

■ 截至决赛日前,在江苏各主场城市比赛日期间,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97.3万人,同比增长17.7%。通过银联渠道实现的异地文旅消费达139.6亿元,同比增长26.5%。

5月31日,“苏超”第三轮,常州队迎战扬州队,虽然球场上输了比分,但是常州赛场外出“妙棋”,推出A级景区对客队城市游客免票政策。端午三天假期,常州迎扬州游客15万人次。一张小小球票,撬动观赛、旅游、消费,点燃江苏“票根经济”。

热梗

■ 在众多现象级热梗的助推下,“苏超”开赛2个月后,就喜提微博171个热搜,话题总阅读量达29.34亿。

5月25日“苏超”第二轮,宿迁队对战徐州队,19次担架进场的激烈拼抢,催生出“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梗,让刘邦、项羽故里的楚汉文脉在绿茵场叠加。“苏超”梗扎根城市性格,源于球迷互动,让赛事超越竞技成全民文化共创。民间刷屏后官方接棒,5月26日,新华日报专门成立“木更工作室”,“主动接梗、玩梗、引导梗”,让“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首次亮相主流媒体。

温情

■ “苏超”常规赛累计吸引超211万名现场观众,场均观赛人数达2.7万。淘汰赛场均观众逾4万人。这群普通人不离不弃的陪伴,成为球队最坚实的“第12人”。

“苏超”镇江队的每一场比赛,看台上总有一个安静的位置——一件粉色应援服平整铺在椅背上,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席。这个座位属于蒋丽军(球迷称“蒋小歌”),他是镇江梦溪蓝耀球迷会的“老大哥”。“苏超”举办消息传来,他满心欢喜筹备应援,却在揭幕战前七天晨跑时突发脑干出血离世。为圆他未竟的心愿,球迷会始终为他保留座位,让他的球衣随队走遍每一个客场。

热血

■ “苏超”85场比赛共打进221球,5场点球大战打入40个点球。

“范厚泰不愧是‘体能怪兽’!第90分钟狂奔80米,上演‘苏超’1v7名场面……”社交媒体上,一段泰州球员的视频刷屏热传。小组赛前四轮没有取得胜利的他们,却在绝境中“打怪升级”挺进决赛。这样的热血贯穿“苏超”:盐城17岁门将严子航单场7次神扑,常州队冒雨死战到最后一秒,镇江球员黄玮鸿以面部挡出必进球……在“江苏人自己的世界杯”,热血在燃烧。

青春

■ 目前,江苏全省共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85所,注册精英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人数约8000人。

8月6日,2025“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亚军决赛(第二回合)在苏州市体育中心举行。“苏超”13支城市代表队背后是青训底蕴:南通24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养数十万名学生,苏州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足球网点校,南京雨花台中学16名球员入选“苏超”南京队……青少年足球梦是“苏超”长红底气,也照见中国足球的未来。

科技

■ 南京奥体中心“苏超”赛事,每场观众超6万人,散场时间却从30分钟缩短至23分钟。不断刷新的引导疏散速度,印证了科技赋能的强劲作用。

10月8日晚盐城奥体中心,无锡队吴磊进球引越位争议,主裁判经视频助理裁判系统(VAR)多角度回放确认进球有效,无锡队1:0领先。“苏超”淘汰赛VAR技术保障赛事公平成看点,加之AI全自动体育摄像机、无感安检、指尖AR导航、机器狗巡检与无人机反制等多项创新应用,“苏超”既是竞技舞台,也是智造与数字技术的展示平台。

出圈

■ 7月出炉的首份“苏超”赛事影响力报告显示,超九成(95.2%)江苏居民知晓“苏超”。58.5%的居民表示,关注“苏超”的根源是网络热点话题带动。

6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深度解析“苏超”走红背后的运作逻辑与模式。在“苏超”带动下,全国目前已有10多个省区市举办城市联赛,“城超”成为中国足球现象级的存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陈洁 实习生 任馨怡


我的“苏超”记忆

奥体见证“苏超”童话绽放

主持人 孙 庆

11月1日晚,站在南京奥体中心看台,与6万多名观众齐声高唱国歌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了半年的“苏超”童话就快拉上帷幕,到了期待明年的时候。

我百分之百确认,赛事启幕之初,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想象“苏超”会抵达如今的热度和高度,我这个老体育记者也不例外。从无人问津到每轮比赛上亿的网络流量,从送票都没人看到决赛门票中签率1.2%,从最初以为只是足球人自娱自乐到引爆社会各界……每一步都超越了我与同行的固有认知。

辗转南京、盐城、南通、常州……我无数次被“苏超”的温情与热血击中。尤其南京队点球落败后,球员与球迷围拢安慰罚失点球的孟振的那个瞬间,更让我心潮难平。这份温情,即便我看过很多世界顶级赛事也未曾得见——正是“苏超”独有的热爱与包容,给了我这般直击人心的独特体验。

这不仅是516名球员的舞台,更是8500万江苏人的主场。足球乃至体育的功能被重新定义,在短暂的主持人生涯中,我总结过:“苏超”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阳谋”,一场没有输家的多赢。

多年体育撰稿,今年突然新增主持人、解说员身份,媒体融合的风终于还是吹到了“苏超”赛场。既要绞尽脑汁想角度写稿,又要在百万观众直播间有理有节地互动,兼顾气氛与导向。面对这一现象级赛事,同行皆卸下包袱,全力以赴唯恐留有遗憾。

热血之外的温情与坚守

记者 吴雨阳

哨声落,热爱不散场。从初夏到深秋,176个日夜流转,我以见证者与记录者之名,始终追随着“苏超”的脚步,用笔墨定格每一段热血征程。赛场内外,有太多温情流淌、坚守如磐的细节,令人动容。

终哨声响,对手变战友,共饮一瓶水、肩并肩离场,拼搏过后是惺惺相惜、彼此搀扶。谢场时,年轻球员鞠躬不够深,身旁老队员会轻拍其背示意,一个无声动作,默契又真诚。这些有血有肉的瞬间,让赛事有了比胜负更动人的内涵。

各地球迷的“远征”同样动人。90分钟赛程里,他们挥舞4公斤左右的金属旗杆不曾停歇,很多人喊到嗓子嘶哑依然坚持跟唱。线上报名火爆、中签率低难挡热情,这份近乎“执拗”的热爱,是对城市最动人的告白。

6月21日,常州奥体中心的经典雨战,至今令人难忘。暴雨倾泻,草皮依旧平整,不积水、不打滑。这背后,是草坪养护专员细致到几近苛刻的养护——手持小刀手工除杂,每日数小时从未间断。

还有衣领浸透汗水的安保人员、默默清扫的保洁员、奔波忙碌的志愿者……这些身影虽未站在聚光灯下,却用坚守托举起每一场赛事的圆满。当他们的故事化作笔墨,便成了承载热爱与荣誉的微光,将“苏超”的激情与温情,传递给每一个心怀热爱的人。

互不相让竞风流,团结一心暖相伴!闪光“苏超”,是江苏人以热爱绘就的热血与温情答卷。

一场跨越四十年的足球接力

评论员 袁 媛

1983年夏,一封球迷来信叩问《新华日报》:“江苏足球啥时候翻身?”省体委主任吴镇的复信字字千钧:“本省足球要翻身,决心从儿童抓起。”这纸承诺,是江苏足球40年青训长跑的发令枪,也为如今“苏超”的火爆埋下时光伏笔。

2025年6月,我在交汇点新闻“三人成众”计划中推出“评论员袁媛”栏目。那时“苏超”刚引爆全网,第二期评论《常州为啥越输越讨喜》让我与赛事结下不解之缘。直到为《江苏足球路在何方?请回答,1983!》寻素材,指尖抚过当年复信字迹,再对照视频里球员拼抢身影,我才真正读懂“苏超”的重量: 85名大学生、69名高中及中专生球员快意驰骋,突破、射门、攻防转换间藏着“贝贝杯”的稚嫩、“省长杯”的倔强——数十年深耕青训,终让江苏足球小苗成葱郁森林。

“苏超”是江苏文体旅融合的盛宴,更是江苏足球的青春舞台。在这里,年轻球员淬炼技术、成熟心态;场边的孩子举着“江苏加油”手绘牌奔跑,足球种子悄然扎根;而我们这些见证者,则从看台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清晰听见了江苏足球强劲的心跳。

40年前埋下的种子终会开花,时间从不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这是“苏超”的答案,更是江苏足球40年接力,写给时光、写给每个热爱足球的人的答案。

当“苏超”的光照进孩子的生命

球迷 何国福

我本是连越位都要查的“足球小白”奶爸,却被“苏超”彻底圈粉:“常州输球变吊州”热梗解压,球队屡败屡战的拼劲更戳心。这场“草根足球热”,不仅改变了我,更点亮了我们这个白血病患儿家庭。

一次偶然,我因嗓门大被球迷会选中当领喊。真正深陷,是常州主场对徐州的比赛:球员满场奔跑、绝不放弃的韧劲,像极了为生活奔波的我们。我忽然想带儿子橙橙来现场,让他感受这份热血,变得更开朗。

抢到常州vs盐城的门票时,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那是橙橙第一次现场看球,尽管常州0:5失利,但球员的坚持,他都看在眼里。真正让橙橙眼里有光的,是常州主场对镇江的比赛。赵连平进球瞬间,全场沸腾。我趁机说:“你看,坚持就有惊喜,就像你对抗病魔。”回家后,橙橙拉着我玩射门,进球时蹦跳欢呼的模样,让我读懂了足球的意义。后来我向媒体分享橙橙的故事,意外让他获得主场当球童的机会。看着主裁判牵着他出场,我眼泪不自觉流了下来。如今,橙橙成了小球迷,我四处找青训场地,幼儿园新开的足球课,让他每天都盼着“晚上去踢球”。

“苏超”的光,真的照在了橙橙身上。我相信足球在他心中埋下的种子,会破土而出、伴他成长。

未来“苏超”肯定会越办越好,常州队也会越踢越好。但这届“苏超”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经典,也是橙橙“足球梦”的起点。

责编:袁俊华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