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老师,这是我拼装的《三体》恒星级战舰‘自然选择’号模型,这是我根据您多部作品手绘的海报,这是我们‘北海科幻’社团在您启发下创作的科幻小说……”
11月1日,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启幕前夕,昆山中学高一学生陆逸航亲眼见到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与偶像“奔现”,激动得无以言表,“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您的作品,9月我刚上高中,就以《三体》主人公章北海为名,发起创立了北海科幻社团。”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还有怎样的想象空间?自今年9月起,中国作协连续开展“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此前已在江西修水、新疆吉木萨尔、河南西峡、云南弥勒连续举办四场。文艺报记者康春华跟随作家阿来走进修水县,“在这样一座不通高铁的闭塞小城,多少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拉着阿来老师,倾诉文学之路的悲喜,那一幕真叫人热泪潸然。”
如今,刘慈欣和王晋康——“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中的两席,与“宇宙第一县”昆山成功牵手。
“来到昆山,闻着咖啡香,摸着电子屏,与机器人亲密接触,我们感受到‘未来已来’的节奏,感受到这座县城勇立潮头全力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的魅力。”每次走进这座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县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都感慨万千。
在《牡丹亭》的昆音雅韵中,刘慈欣、邱华栋与昆山“外卖诗人”王计兵、当地科技工作者陈钢展开了主题为“遥望星河,执笔人间”的对谈。面对读者最关心的“后《三体》时代”创作,刘慈欣坦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给科幻创作带来了很大挑战,“经常担心等作品写出来以后,可能已经变成纪实文学了。”
刘慈欣关于“科幻变成纪实”的担忧,引发现场阵阵笑声。来自某显示器件生产企业的陈钢博士笑言,其实仅从显示器的发展来看,近年来就经历了从平板、硬屏、柔性屏到折叠、双折叠、三折叠的飞速发展,《三体III:死神永生》中想象的“未来服装”(面料是一块巨大的显示屏,相当于可穿戴的个人信息终端),已经部分地成为现实。同样是出现在这一部中的智能眼镜——虚拟屏幕上随时显示环境信息,并通过语音、手势和眼球追踪来控制,目前也处于研发进程中。
“‘大刘’老师,您最关心哪些领域的发展?”
面对现场中学生的提问,刘慈欣表示,他很关注当前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突破,尤其关注与人类文明生存延续相关的航天技术和可控核聚变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定程度掩盖了其他领域发展相对缓慢艰辛的事实,而可控核聚变恰恰关乎如何为航天提供能源。”
纵观刘慈欣的科幻宇宙,其中既有《三体》“黑暗森林”的冰冷想象,也有《流浪地球》里中国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家国情怀,以及《乡村教师》《朝闻道》强调的求知意识和教育情怀。在《乡村教师》中,老师临终之际要求孩子们背下的牛顿力学三定律,在后来的外星人入侵中成功拯救了地球。
在刘慈欣看来,人类的很多探索行为,包括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从经济角度来看并不合算,“然而回想人类生命从海洋诞育到遍布陆地的漫长征程,我们会发现生命自我扩展的本能冲动。人类文明要向前发展,必须要探索未知的疆域。科幻文学中描绘的灾难,在足够漫长的时空中必然发生,那时拯救人类于危难的唯一凭靠,就是技术的进步。”
受益于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和刘慈欣等作家的标杆效应,近年来中国“科幻热”持续升温,刘慈欣也关注到《我们生活在南京》等出圈佳作。他坚持认为,科幻是大众文学,它的目的并非承担什么伟大使命,但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文学类型,它能够激发国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一点微小而珍贵的作用。比起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的作用更大,他透露《流浪地球》第三部预计2027年春节上映,奈飞《三体》第二季也正在制作中。
(昆山一名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制作的AI视频)
能够在家门口和刘慈欣来一场奇妙的奔赴,诗人王计兵非常激动,“我早就想好,等见到了大刘老师,一定要对他说:到昆山,您可来对了。”
昆山有什么?作为扎根昆山20多年的新昆山人,王计兵认为,昆山既有一日千里的速度,也有贴心贴肉的温度,“我每天穿梭昆山大街小巷送外卖,算是半张‘活地图’,发现它依然会不断地给你惊喜,一直往你理想的方向迈进。”昆山更充满了人文之暖。在艰难的拾荒岁月里,王计兵和家人住在棚屋,经常早上起来一推开门,就发现好心人匿名留下的粮油和干净衣服,正是这份光亮支撑他走过最艰难的时光。
在城市的另一端,77岁的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王晋康走进理湃光晶(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他戴上一款AR眼镜,一幅类似电脑屏幕的界面在虚拟视野中呈现,而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就能操控这台“虚拟电脑”。这一刻,他1997年的作品《七重外壳》中的场景,已经部分地化作现实。
其实“元宇宙”并非近几年才有的畅想,早在1990年,钱学森就将元宇宙的核心技术VR翻译成“灵境”。作为全球AR几何光波导技术代表企业和Meta、微软、华为等企业的合作商,理湃光晶为AR眼镜设想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开车导航时路线自动投射到眼前;买咖啡时利用虹膜支付;逛博物馆时自动开启文物简介……董事长李伟预测,在不远的未来智能眼镜将替代手机,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又一个智能终端。
“王老师,您知道吗,我是看着您的小说长大的。”李伟笑言。在他周围,公司里的科幻迷围坐,对知名科幻作品中的科学设想如数家珍。王晋康并不意外:“我去到很多企业,他们的创始人和高级工程师都是科幻迷,科幻在启示科学进步方面常常有神奇的作用。”他担心AR眼镜是否会令人眩晕、影响体验感,当得知“不会”时,王晋康激动地说:“太好了,技术又进步了,期待更多科幻照进现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文 邱博/视频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