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映着红灯笼的暖光,民乐旋律与游客笑语交织……11月1日晚,南京熙南里被光影与戏韵包裹,120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与市民游客一同开启这场“光影+戏曲”的跨界盛宴。作为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五大文化地标分会场之一,有着深厚戏曲底蕴的熙南里,用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活动,让电影艺术与城市文化在街巷间碰撞出别样火花。
街巷焕彩,民俗非遗点亮夜空
傍晚6点的大板巷,早已是人声鼎沸。小舞台上,民乐演奏者指尖轻拨琴弦,《茉莉花》的婉转旋律缓缓流淌,如溪水般浸润着街巷。路过的游客纷纷驻足,有的掏出手机记录,有的跟着节奏轻哼,孩子们趴在舞台边缘,眼神里满是好奇。
主街上,一阵欢快的音乐突然响起,《The Love》演出团队的快闪表演惊艳亮相。身着大红传统婚服的NPC们身姿灵动,手持绣球与游客俏皮互动,“接住绣球啦!”一位幸运游客接过绣球,脸上洋溢着惊喜,周围响起阵阵喝彩,民俗的欢乐在街巷间传递。
非遗集市内更是热闹非凡,氤氲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老南京的烟火气。剪纸传承人指尖翻飞,红纸瞬间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面塑艺人巧手揉捏,一个个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跃然掌心;金陵竹刻摊位前,细腻的纹路引得游客观赏赞叹。
游客们或围观非遗拓印的全过程,或亲手拿起丝线体验绒花编织,“原来绒花是这么做的,太神奇了!”一位年轻游客一边跟着传承人学习编织,一边忍不住感叹。麦芽糖的甜香、蒸儿糕的软糯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与市级非遗“南京吆喝”的独特韵律交织,“卖蒸儿糕咯——”高低起伏的吆喝声穿透人群,让游客仿佛穿越回老南京的市井街巷,沉浸式感受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光影流转,银幕画面勾起回忆
“快看,幕布亮起来了!”随着一声欢呼,熙南里露天电影放映区瞬间安静下来。黑底白面的幕布在院落中舒展,《城南旧事》《地道战》等经典老电影片段缓缓播放,熟悉的画面与旋律勾起了观众的回忆。
“小时候就爱看成露天电影,没想到现在还能体验到,太怀念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感慨道。光影之下,新旧时光在此刻温柔交融。
这片充满烟火气的街区,不仅是市民游客的休闲胜地,更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源泉。作为延续6年的文化惠民项目,熙南里的露天电影早已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而街区内的网红店“桐月春至”,更是因热播剧《乔家的儿女》实景拍摄而声名远扬。
不少游客特意循着剧集足迹而来,在店内的老物件前拍照打卡,“终于来到剧中的场景,感觉一下子走进了故事里。”一位剧迷说道。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充满年代感的街巷布局,让熙南里成为天然的影视取景地,也让电影艺术与城市空间实现了深度共鸣。
戏韵悠长,跨界互动传承经典
当晚的压轴大戏,在甘熙故居与廿一熙园同步上演,戏曲与电影的跨界对话在此推向高潮。甘熙故居内,《今熙有戏》沉浸式互动夜游精彩开演,红灯笼映照下的古建筑更显古朴雅致。电影艺术家们受邀走上舞台,与游客一同参与演出现场掌声不断。
廿一熙园内,传统越剧专场同样座无虚席。一级演员陶慧敏老师的亮相,让现场瞬间沸腾。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将越剧的柔美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还与青年越剧演员围坐在一起,交流表演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电影人走进城市的街巷,在生活沃土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熙南里通过戏曲表演、非遗展示、民俗互动等丰富形式,为艺术周注入了多元的文化体验,搭建起电影艺术与城市文化深度联结的桥梁,也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可感可触的文化盛宴。
新华日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