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堂该卖什么?不该卖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最近被一只帝王蟹搅出了涟漪。
近日,南京大学第九食堂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刷屏网络。11月4日,南京大学发布《关于我校第九食堂某窗口销售菜品的情况说明》,称自11月1日起,第九食堂某窗口在试营业期间,为进行宣传推广曾供应堪察加拟石蟹(俗称“帝王蟹”)作为海鲜食材并售出。目前负责该窗口经营的餐饮企业已对现有菜式供应进行调整,确保菜式更加丰富多元、实惠亲民,更好地契合大学食堂的基本定位。
消息既出,“高校食堂卖奢侈品”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不过依笔者来看,“南京大学食堂供应帝王蟹”既然可以是食堂餐食供应的一道“选择题”,不该成为舆论场上价值判断的“判断题”。换句话说,高校食堂在探索更好服务学生的过程中,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不必为其赋予太多额外“价值”。
大学不是象牙塔,大学食堂更不是。高校是知识与生活交织在一起的成长场域。它从来都不是、也不能成为悬浮于社会之外的封闭空间。学生们在这里不仅需要习得知识,也同样会有类似“社会人”的交往活动,欢庆聚餐、互相宴请,或者打打牙祭……此类情形之下,大学食堂作为为学子们提供一日三餐的重要场所,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让一些有需求、有条件的学生们以稍低于校外市场的亲民价,能够获取到性价比更高的社交消费选择,这是高校在学生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我们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将学生在食堂消费“帝王蟹”与“奢侈消费”画等号。毕竟,这只是南大其中一个食堂、其中一个窗口提供的小众餐食选项。
也应当考虑到,目前许多高校的主校区多半位于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可供学生选择的校外餐饮服务较少,安全性也无法完全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食堂结合本校学生的消费意愿,大步伐地推出一些改革举措,也不应该苛责。
但既然是高校食堂,其面向的还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经济条件各异,高校食堂在“小众选项”之外,还是应当坚守大部分学生正常消费水准的“最大公约数”,以更为公益性、平民化的面目示人。这种价值观上的传递可能并非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大量、主流的平价餐食,还是能够实现对学生价值取向上静水深流的影响。
事实上,南大的食堂体系一直坚守平民化路线,绝大多数菜品均价维持在15元左右,完全贴合学生消费能力;更有仅需一分钱的限量“爱心早餐”、定价在5—10元的“学子优惠套餐”长期提供……由是观之,我们既不能因为南大某间食堂提供了帝王蟹就认为学生存在“奢侈饮食消费”,也不能因为一次小众的餐饮供应尝试,就否定了高校在坚守公益和平民化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一片叶子代表不了整片森林,也不应当遮蔽整片森林。
当然,无论出于什么理由,南京大学还是对相关餐食进行了调整。高校在服务学生饮食的改革中,尝试的步子既然能够“迈出去”,当然也可以“收回去”。无论如何,只要高校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双向奔赴”,那么这些大胆而又新颖的举措,无非是一段看似“突兀”的插曲片段,并不会妨碍高校管理和服务大局整体的和谐。
(朱绍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