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半个月,张家港山姆会员店热度居高不下。”11月5日,张家港市商务局市场运行科科长殷鉴兴奋地告诉记者,张家港用消费业绩证明了山姆的选择,加上早已开张的山姆昆山店、在建的山姆江阴店,全国百强县前三强都已布局山姆会员店。
山姆号称“中产收割机”,从主攻一二线城市,到下沉我省县域,是看中了苏南县级市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不只山姆,CBD、奥体中心、211高校、三甲医院等大城市拥有的高端配套,也正密集落地苏南县域,既大幅提升城市能级,更让县城居民过上了“大城市生活”。
《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将江阴、常熟、张家港培育为Ⅱ型大城市,宜兴、太仓等建设中等城市。从昆山到苏南沿江,我省将崛起一批县级大城市群,在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中不断冲破县城发展“天花板”,在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辐射与培育自身特色优势中,走出一条兼具发展质感与民生温度的县域城镇化之路。
千亿社零加持,商业巨头纷纷落子
2万平方米仓储式卖场内,通道(3米)宽得能开小汽车、层高(9米)有3层楼高……张家港山姆店延续了其一贯以来的“豪阔做派”,把仓储当作客厅布置,把购物当成逛街体验。不同的是,该店还是苏州首个独立注册、首个独栋门店,楼层布置、停车设施完全根据顾客方便,一层卖场,二、三层停车,1000个车位的停车空间是卖场面积的数倍,满足顾客开车前来“一站式购物”需求。
卖场的名气、用心的布局,让张家港山姆开张即火。10月20日开业当天是周一,早晨8点多,入口处聚集的市民便排起了百米长队。为保障秩序,商场各点位安排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疏导。当天商场便涌进了3万名顾客,营收达500多万元。开业后的几个工作日稍许平息后,10月25日—26日的双休日再迎客流高峰。
“张家港山姆开张后的人气,几乎是5年前山姆昆山店的‘翻版’。”一直关注县域消费的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研究员介绍,2020年7月底昆山山姆会员店开业后,业绩在同期全国山姆开张新店中名列前茅,多渠道销售居全国山姆之首,足见苏南县级市的消费实力。
作为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号称“为中产家庭提供一站式周末购物”,优先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家庭汽车保有量大的城市,以“近郊交通枢纽+超千停车位”为标配,通过商品优选与SKU精简策略,为会员扮演了“专业买手”的角色。山姆进入中国30年,一直主攻一二线城市市场,如今为何青睐三四线的县级市?
“入驻前山姆曾给苏南县域客群画像,虽然规模不及大城市,但人口集聚度高,消费水平不亚于许多中心城市。”殷鉴介绍,昆山、江阴、张家港服务人口都在150万以上,高的200多万,人均GDP都超过3万美元。2024年,江阴、张家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868亿元、860亿元,昆山更是高达1821亿元,超过了江苏不少设区市。
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内集聚一两百万人口,城区人口达六七十万甚至百万级,使得苏南县级市成为各路商家竞相逐鹿的舞台。在江阴,除了山姆开工外,大润发M会员店也在该市设立县级市首店。昆山不仅引进了山姆、盒马、京东奥莱等县级市首店、会员制商店,还落户了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昆山重点监测的10家商贸企业销售额突破2亿元,其中仅金鹰一家营业额就超过4000万元。
轻轨、大学、CBD,“重磅配套”齐聚县域
张家港山姆店位于该市经开区核心地段,从去年7月破土动工到今年9月底落成,仅用了14个月,创下山姆会员店建设速度新纪录。江阴山姆店选址高铁站、S1号线交会的高铁新城内,为项目落地特地迁走了高压走廊。这两座位列全国百强第二、第三的县级市,把最好的区位和服务给了山姆。
对此,江阴市发改委副主任许瑞刚解释,在山姆落户前,张家港、江阴已设山姆云仓,可由于没有实体店,市民还是得去无锡、常州的山姆店代购,量大且来回奔波不太方便,“既然有这么多的市民外地代购,可见本地会员制仓储店需求很大,为何不引来江阴落户呢?”
引进山姆、大润发M会员店、盒马这样的连锁业巨头落户县城,不仅提振了消费、服务了市民,还补强了县城短板、提升了城市吸引力。虽然GDP已达5000亿级,人均GDP更达4万美元,但历史上作为工业结构“偏重”的城市,江阴在环境建设、公共服务上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该市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报告中坦陈:新兴消费场景还有待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还较为缺乏,城市对青年人群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尤其是高铁、城铁开通,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加大,加速了人才和消费外流。
补上短板弱项,塑造自身的“反磁力中心”,近年来,江阴高举高打、高位布局,引进和提升了一批重磅配套:创成两个三甲医院,引进南理工、江南大学江阴校区,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两所211大学、少数拥有两座三甲医院的县级市;围绕“一江一河”城市T台(长江和锡澄运河),布局城市科教文旅项目,建成10公里长的滨江风光带,运河边国乐岛更集聚了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等,成为江阴城的“文化艺术岛”,今年国庆期间吸引客流量5万多人次。
连续18年居于中国百强县之首,昆山打破县域束缚建设现代大城市的举措更是“不同凡响”,从引进会员制超市、世界高水平大学,到建设城市轻轨、航站楼、奥体中心乃至城市CBD,都是打破常规、领先率先。
2023年6月,国内首个县级市城铁(苏州—昆山S1)开通,单日客流量很快突破20万人次。同一年,占地900亩的昆山奥体中心建成,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主馆为江苏首座按照亚足联标准建设的专业足球场,今年9月27日晚,“苏超”比赛时43856名观众山呼海啸,县城内的一场省级足球联赛踢出了国际级氛围。
今年5月,昆山更在城市中心区启动了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的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将投资500亿元建成250万平方米载体,以智能环廊、空中跑道串接180米地标大楼、1000亩滨水公园,打造县级大城市的“城市之心”。
常熟、太仓等市没有昆山这么大的体量规模,但为吸引人才、服务市民,都创设和引进了高校。常熟苏州工学院拥有两个校区,在校生2万人。太仓人口80多万,相比兄弟县级市并不算多,却利用临沪优势引进西交利物浦大学,建设西北工业大学智汇港,打造了50平方公里的娄江新城。
一体化中找定位,“树下种好碧螺春”
“江苏县级大城市群建设规划,既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也是跳出县域思维的主动突破。”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刚认为,我省苏南众多县级市长期高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城市扩张。从人口规模看,昆山超过多数地级市,江阴、常熟已是中等城市,但“底子”还是县城,能级还不够高。
“产强而城弱,倒逼苏南强县打破行政束缚,在城市功能、规模和配套上大胆突破。”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说。在城市定位上,各县级市都喊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或是打造区域节点城市;规模结构上打破“单中心模式”,通过高架环路串联起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高铁新城、大学区,形成“组团式布局”;高架环路内核心区都在8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上海内环、北京二环内城区面积。
“成为‘大城市’并不仅仅意味着人口增长、规模扩大,更在于服务能级提升和公共资源配置升级。”昆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张凤阳说,从中央商务区建设、三甲医院创建到引进会员制超市,均旨在解决县级城市在公共空间和公共配套方面的固有短板,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许瑞刚认为,江阴把工业城市改造成“滨江花园城市”,既是城市转型需要,也是广大市民的期盼。
从“星期六工程师”到“长三角节点城市”,苏南县域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辐射带动,如今建设大城市、节点城市,同样要在都市圈城市群中找定位,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谋发展。
记者注意到,苏南强县在补强城市功能的同时,强化了和中心城市的连接。昆山、江阴通向苏州、无锡的轻轨开通后,从张家港、常熟通往苏州,宜兴前往无锡,太仓通向上海的城铁也在建设,并在县城和中心城市间,布局中新昆承湖园区、霞客湾科学城、娄江新城,推动县城向中心城市靠拢,以吸引人才和科创资源。
对此徐海贤提醒,在县城基础上规划建设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并不是去跟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去争资源、争高下,县城在做强自身、转型升级的同时,要主动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实行差别化发展,“改造提升脱掉了县城的外衣,可不能丢掉县城的功能,县城在我国城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点不能改变。”
为此,苏南县级市在做强县城公共配套、推动服务消费迈向“中高端”的同时,并未去跟中心城市争夺总部经济、金融头部,也没有招引县域消费难以支撑的豪华百货、奢侈品店等业态资源,主流商业业态还是综合体、大卖场。金鹰国际购物中心落户昆山,也实现了“综合体化”,地面建成2公里长步行街,地下一层则引进“平民超市”奥乐齐。这样的改造让商家尝到了甜头,2024年,昆山金鹰店年销售15亿元,超过了金鹰南京河西店和江宁店。
当然,强调各级城市错位发展、梯次布局,并不意味着县级大中城市放弃自身优势,只能被动承接单向度辐射。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鼓励“县级大城市”特色发展,在都市圈一体化中打造“比较优势”。常熟5A级景区虞山尚湖风景区、宜兴宜南山区吸引了大批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的游客。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不仅服务太仓居民,还辐射周边市县;总投资百亿元的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2023年运营以来,已累计吸引百万游客,其中上海游客占三成。“作为长三角产业腹地和后花园,县级大中城市发挥自身在空间、文旅、节点上的比较优势,完全可以和中心城市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丁志刚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巍钟 白雪 通讯员 肖旻泰 倪明德 徐卫峰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