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起底“小旺神”数据侵权案:3000万元判赔背后,数据权益保护边界这样厘清

鼠标一点,就能一键获取竞品真实销量、交易额;装个插件,就可批量下载店铺主图、买家秀,轻松实现“一键搬家”……电商圈曾红极一时的“小旺神”,靠着这些“开挂功能”圈粉无数,然而看似便捷的操作背后,实则是精心策划的不正当竞争。最终,开发“小旺神”软件的珠某科技有限公司等六被告因不正当竞争被判赔3000万元。

在日前举办的“宁法半月谈”沙龙活动上,该案主审法官、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刘方辉首次分享了案件详情,引发学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这起涉多类型数据资源的典型性判决,不仅揭开了电商行业“寄生式”数据爬取的灰色生态,更清晰划定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权益保护的司法边界。

“在别人家里偷装摄像头”

早在2013年,某电商平台投入巨额成本,将运营中积累的海量交易数据、浏览记录、用户评价等原始信息,经加工处理后打造成衍生数据产品“生意参谋”。它像一位“商业军师”,能为商家提供市场分析、竞争洞察、客群画像等16项服务。小到某款女装的热搜词变化,大到整个行业的消费趋势预测,都能以趋势图、排行榜的形式呈现。

但为了保护数据安全、数据隐私,“生意参谋”做了关键一步:用“保序加密”算法将真实数据脱敏,转化为指数化信息。商家能看到自己店铺的真实销量与交易额,查看竞争店铺的竞品时却只能看到模糊的指数。比如,“已售1万+”,而非精确到个位数的具体数字。这种“看得见趋势,摸不到真实”的模式,既满足了商家的运营需求,也筑起了一道数据安全防线。

这款付费产品分为三档:1188元/年的标准版、9000元/年的专业版、3.96万元/年的旗舰版,短期内部分版本销量就突破38万份,颇受平台商家欢迎。

打破正常秩序的,正是“小旺神”。2019年起,“生意参谋指数还原,准确率99.99%”的宣传语开始在电商社群里传播。这款由珠某科技等公司开发的软件,走的是“寄生式”路线:它不自己收集数据,而是通过提供“指数一键还原”功能,逆向破解“生意参谋”的脱敏算法,将指数化数据98%~99%还原为真实信息。比如,某童鞋店铺的监控数据与平台后台真实数据吻合度几乎达到100%,甚至未公开的商品创建时间、淘宝客佣金等后台数据,也能被其精准获取。

“小旺神”的侵权功能还不止于此:“竞品监控”用爬虫技术绕开平台技术防护,一天可监控260万次商品数据,实时追踪商品的真实销量、价格变动;“素材下载”支持一键打包商品主图、详情图、买家秀,为“店铺搬家”“抄袭侵权”提供便利;“数小易”API接口,将爬取的店铺销量信息、客户信息等数据打包对外销售,催生出一条数据黑灰产业链。

“这就像在别人家里偷偷装了摄像头,还把实时监控数据对外免费分享。”一位业内人士形象比喻。电商平台方坦言,为了遏制侵权,平台曾设置了滑块验证、IP访问限制、异常频率监测等多重反爬措施,但“小旺神”的开发者总能快速规避。最成功的一次技术防御,也只持续了数个小时。

数据权益是不是商业秘密?

2023年11月,不堪其扰的某电商平台将珠某科技等公司诉至南京中院。庭审现场,双方的争议焦点直指核心:作为原告的电商平台是否享有商业秘密权利和数据权益;六被告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若构成侵权,六被告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被告辩称,“小旺神”的“指数一键还原”功能是通过公式预测得出,未侵犯商业秘密;竞品监控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息,属于合理使用。

司法实践中,对于数据纠纷的处理通常分为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与数据权益不正当竞争保护三种思路。南京中院综合运用“三重过滤”式审查路径,厘清了答案:

著作权保护?不行。“生意参谋”的数据虽经加工,但内容选择与编排未达到著作权法要求的“独创性”,无法构成“汇编作品”。

商业秘密保护?部分算。平台未公开的经营数据,比如单个商家的真实交易数据、行业汇总数据等具有秘密性和巨大商业价值,并且平台采取了权限分层、协议约定、技术加密等一系列合理保密措施,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

数据权益保护?算。即便不属于前两类,平台基于用户授权合法收集、加工形成的公开数据集合,经长期、大量投入后已成为稀缺资源,能为平台带来竞争优势和经营收益,这种“竞争性利益”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小旺神’的行为,本质是以不正当行为破坏了平台的数据生态。”庭审指出,免费的“指数一键还原”功能直接替代了“生意参谋”的核心价值,导致部分商家放弃付费;而绕过协议、从后台爬取数据的行为,既违反了“合法正当、目的正当、安全合规”的原则,更扰乱了市场秩序。

法院查明,“小旺神”自2019年上线至2023年下线,侵权时长近5年,覆盖超300万电商用户;通过关联公司分工协作,构建起“开发-运营-收款-推广”的完整产业链,仅支付宝、微信渠道获取的侵权收入就达2296万元。

被诉前,这几家公司就因爬取数据被行政处罚。相关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仅被告梅某公司运营的相关插件,就爬取相关电商平台数据3143万条,涉及用户8.6万余人,付费业务订单金额达287万元。

最终,法院以“小旺神”侵权功能获利可达50%即1148万元为基数,适用二倍惩罚性赔偿,全额支持了原告3000万元的赔偿请求。

以清晰规则回应数据治理挑战

判决生效后,“小旺神”相关公司陆续遣散人员,删除数据,曾经热闹的运营社群也随之沉寂。

但这起案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该案涉及网络运营者收集形成的原始数据资源以及经过深度分析处理、整合形成的衍生数据产品的权益属性、保护路径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等问题,均属于数字经济时代的前沿复杂法律问题。

以清晰规则回应数据治理挑战,南京中院通过严谨的事实查明与法律论证,首次创新性地为数据资源赋予了分层、分类保护体系:核心层是构成商业秘密的非公开经营数据,受到法律最严格的保护;中间层是公开数据集合享有的竞争性权益,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而最外层的原始数据,则需要结合收集合法性以及使用目的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保护边界。

“案件从平台数据的生成逻辑与公开程度出发,清晰区分了商业秘密与公开数据权益的边界。”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友根评价道,这一裁判思路不仅明确了数据行业应遵循的商业道德,即数据获取需来源正当、流通需有序规范、利用需兼顾安全与各方利益,也为数据权益司法保护模式提供了全新探索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该案的审理与判决,恰好呼应了国家层面数据权益保护的政策导向。案件落槌后不久,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商业数据专条”,明确禁止经营者“以欺诈、胁迫、电子侵入等不正当方式,获取并使用其他经营者合法持有的数据”,司法实践与立法导向完美呼应。

“数据权益保护既要守住底线,也要鼓励数据的流通、利用,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刘方辉介绍,为及时回应数字司法需求,南京法院先行先试,于南京雨花软件谷设立南京数据资源法庭并实质化运行,强化数据案件专业审判,探索数据权益司法保护规则。南京中院还先后调研形成《数据资源案件专业化审判路径探析》《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数据要素裁判规则体系之构建》相关报告,指导南京数据资源审判。

记者了解到,眼下,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与南京中院正联合开展数据权益司法保护江苏法院重点调研课题,聚焦数据权益裁判困境及司法保护路径。下一步,南京法院还将不断深化数据资源审判理论与实务研究,完善审判机制,提升司法能力,进一步构筑数据权益保护防线、划清数据使用侵权边界、创新数据保护规则供给,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筑牢司法屏障。

交汇点记者 顾敏 陈祉樾

图片 视觉中国

责编:陈珺璐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