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1月6日,由苏鲁豫皖四省协同、两大军区支援建设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在徐州凤凰山麓庄严落成,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塔名熠熠生辉。
60年后,一辆贴有“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标识的红色展车,载着展览、故事和思政课从屹立的塔身下驶过,开进了校园、社区、机关和军营,完成了从“塔前守护”到“上路传播”的一场跨时代的精神接力。
从“背诵者”到“教育者”,把故事“讲”进心里
“一个冰冷的文物,你不讲故事,它就是根竹竿。”这是淮海战役纪念馆首批讲解员孔香莲常挂在嘴边的话。1964年,她和另外5人从27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淮塔的第一代讲解员。那时候没有扩音设备,“50个人接力讲解,谁的嗓门高,谁就能让更多人听见,一天下来嗓子都出血”。
但即便如此,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始终是淮塔讲解员们的坚持。“讲到小推车,我就说‘这是山东老百姓推了几百里路,给前线送粮食的车’,孩子们听不懂大道理,但能听懂故事。”她在采访中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苦,可看到大家认真听的样子,就觉得值了。
对“讲故事”的坚持,成了淮塔人的“传家宝”。
1986年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纪念设施建成开放,1998年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落成、徐州国防园开放,1999年淮海战役碑林开放,2007年新馆建成,陈展方式更加现代化……淮塔园林的一次次更新,不但是空间的拓展,更是越来越生动形象的展示,把故事讲好,把红色精神栽进更广阔的教育土壤里。
原淮塔管理处处长申桂书是总前委群雕、国防园和碑林建设的亲历者,他回忆,国防园开放后,那些曾参与过淮海战役的坦克、火炮,成了讲解员手里 “最硬核的故事道具”。“这门火炮参加过碾庄圩战斗,炮身上的弹痕就是当年战斗的痕迹,战士们就是用这样的装备,顶着敌人的火力冲锋,用顽强的意志弥补装备的差距。”讲解员的讲述,让冰冷的武器变成了有温度的历史见证。
后来,淮塔园区先后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从“静态展陈”到“沉浸体验”,让历史“活”在眼前
这份“用故事讲好历史”的坚持,在2021年迎来了更具深度的实践——建党100周年之际,《人民的胜利》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淮塔“硬件升级”与“内容创新”的双重成果,这场投资1.36亿、耗时10个月打造的展览,不仅延续了“把历史栽进教育土壤”的初心,更用沉浸式设计,让青少年与红色历史来了一场“零距离对话”。
“红色展览不能是史料的简单堆砌,得让年轻人‘走进’历史里。”淮塔管理中心原主任蒋越锋是展览的核心策划者之一,他在回忆筹备过程时强调,团队从一开始就明确目标:要把淮塔人数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青少年能感知、能共鸣的展陈语言。
为了实现这一点,展览在细节设计上花足了心思:用摩斯密码灯还原当年的电报通讯场景,以“66个革命故事”对应战役66天,每个故事一两分钟,像 “浮水过深壕”“跳下烂泥塘推车”等等,都是从史料里挖出来的真实细节,能让参观者快速沉浸其中。
《人民的胜利》展览是淮塔践行“讲好大思政课”使命的生动体现。在淮塔管理中心主任贾萍看来,“我们一直坚持‘内容为王,空间第一,观众至上’的理念,这个展览就是最好的落地。”贾萍介绍,展览充分利用墙面、地面、空中的立体空间,搭配灯光营造氛围——比如在支前展厅,观众抬起小推车在跑步机上推动,墙面屏幕里的动画相应展示着走在土路上推小推车的场景,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不是一句口号。
展览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设计,当属100组可带走的数据卡片。“‘18万尺’对应的是战役期间准备的巨大裹尸布,‘600万石’是四省群众支援的粮食总量,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牺牲与奉献的故事。”蒋越锋说,设计卡片的初衷,就是让历史“走出展厅”,“大家把卡片带回家,跟身边的家人、朋友讲述他们的所看所想,这样历史就流动起来了。”蒋越锋说。
从塔前到路上,将纪念馆“装”上车
“让历史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代代淮塔人的心声。
2025年3月,“行走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红色文化直通车项目正式启动。“以前孩子们要专门来淮塔,现在我们把淮塔‘送’到他们家门口。”淮塔社会教育科科长高聪在介绍这个项目时,语气里满是淮塔人的骄傲和自豪。
直通车里,藏着不少“小心思”。针对青少年,他们特意推出了展览“决胜密码”——36个用3D打印技术做的密码箱。“这些密码箱是真的能打开的,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此外,还有小推车、扁担和担架,都是按文物原型做的,能看、能摸、能体验,比看图片印象深。”
高聪介绍,下一步他们还要把车开到南京、南昌,“让更多地方的孩子,都能接触到淮海战役的历史”。
自3月底启动以来,红色直通车项目已开展活动52场,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军营等,受众突破2万人次。而在淮塔管理中心主任贾萍看来,这还不够:“我们的使命是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对青少年的思政课,还要接着创新,让他们永远记得,今天的好日子,是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六十载春秋,淮塔的建筑在变、展览的形式在变,但传承淮塔精神的初心从未变。从让历史“活”起来的主题展,到让青少年“动”起来的“小小讲解员”项目,从走进高校的专场宣讲,到跑遍基层的红色直通车,淮塔人用一个个扎实的创意,把红色思政课送到青少年身边,让一代又一代人真真切切看懂历史、牢记精神。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