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苏超“后”观察③|草根足球 孕育希望

近日,中国U18国家男子足球队集训名单公布,“苏超”两名年轻球员李智良、苗润东入选,随队赴上海集训并与吉尔吉斯斯坦青年队进行教学赛。这一消息,为刚刚落幕的首届“苏超”再添一抹亮色,也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推动体教深度融合、孕育足球新苗的实践热土。

回顾首届“苏超”赛场,青春气息扑面而来。516名参赛球员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到158名,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这些面孔稚嫩却目光坚定的年轻人,在省级联赛的舞台上敢拼敢抢,寇程的“最快进球”、陆子皓的“马赛回旋”、李智良的关键扑救、苗润东的犀利突破,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喝彩,更展现了江苏校园足球扎实的根基和蓬勃的活力。这股强劲的“青春风暴”,正应了那句深入人心的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足球振兴,基础在教育,关键在青少年。早在数十年前,重视青少年足球培养的理念就已提出。江苏长期深耕青训,“贝贝杯”、省长杯等面向青少年的足球赛事,也在全国范围具备较强影响力。但从输送足球人才的角度来看,单纯靠青少年赛事,不足以坚定孩子们选择足球的决心。许多孩子在小升初阶段因学业压力等因素中断系统训练,“12岁退役”现象曾长期困扰人才培养。如何让孩子们在追逐足球梦想的同时不落下学业,打消家长们的后顾之忧,是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江苏各地的探索给出了多元的答案。南通珂缔缘俱乐部推行“免费青训+文化”足球双轨制,独创“3+2”教育模式,确保即使未能走上职业道路的孩子,也能通过衔接南通师范、南通大学等院校,获得教练员、裁判员等资质,在足球领域继续发展。盐城、宿迁等地通过“市队校办”“整建制升学”等机制,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通道,有效避免了优秀苗子在升学关口流失。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与市体校合作,将足球特长生分散到各平行班学习,由专业教练驻校训练,实现了“学业不集中、训练不脱节”,其培养的首批队员已整体升入吴县中学,并有学生被苏州大学录取。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将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融合,为青少年铺就多元成长的立交桥。

“苏超”的成功,不仅在于赛事的上座率,更在于它为检验和展示体教融合成果提供了平台,为足球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它让校园中磨练技艺的学子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深耕青训的基层教练看到了付出的价值,也让社会大众直观感受到足球运动蕴含的团队协作、拼搏精神等育人功能。更重要的是,“苏超”构建了一套良性循环:赛事热度提升社会关注度,关注度带动更多青少年参与,参与基数的扩大为选拔精英人才提供了丰厚土壤,而像李智良、苗润东这样从联赛中走向国青队的案例,又进一步增强了足球运动的吸引力。

“苏超”播撒了足球梦想的种子。从珂缔缘基地的幼苗,到“苏超”赛场的青春风暴,再到国字号球队的召唤,年轻球员们的成长轨迹,勾勒出体教融合的动人前景。这条路需要耐心,需要定力,更需要扎实的行动。相信随着“苏超”不断激发涟漪效应,未来会有更多家庭在足球运动中为孩子找到成长路径,推动更多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从校园、从基层赛事中脱颖而出,为中国体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袁媛)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