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无锡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音乐之都”。
提起无锡的音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被称为“瞎子阿炳”的近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其实,无锡的“音乐家底”远不止凄婉感伤的《二泉映月》。“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出的《江苏文库》中,《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详细介绍了无锡的音乐源流。原来,在两千多年前,悠扬的音乐就已经在太湖之滨的这片土地上响起。
《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主编、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告诉记者,无锡最早的音乐活动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春秋·勾践外传》收录了吴越地区歌谣《弹歌》,反映了吴地先民伐竹弯弓、逐兽狩猎的场面。史载,吴国的统治者和高等级贵族寿梦、季札等人对中原礼乐制度非常推崇,注重乐舞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功能。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无锡音乐源远流长。南京博物院著名考古学者张敏研究员介绍,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无锡鸿山发掘了七座越国贵族墓葬,出土大量青瓷乐器,堪称一座庞大的“地下乐器库”。这些古乐器既有仿中原系统的钟、镈、磬,也有属于越文化系统的勾鑃、丁宁、錞于、振铎、三足缶、悬鼓座、悬铃等,其乐器数量之庞大,等级和规格之高,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
鸿山越国贵族墓中出土的青瓷三足缶是我国考古界首次确认的乐器缶之一。《史记》记载的故事“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早已千古流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击缶而歌”的场面更是震撼世界。张敏认为,无锡鸿山贵族墓地出土的400余件乐器,为研究越国礼乐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鸿山贵族墓地的随葬乐器也证明了中原、越国艺术在当时的无锡一带得到很好融合。
先秦时期诞生的吴歌在无锡也有悠久历史。相传吴歌的重要起源之一,是泰伯奔吴后,因语言不通,用歌谣的形式向百姓教化礼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吴歌”源于吴地先民的原始歌谣。吴歌在东晋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子夜》《前溪》《丁督护》《长乐佳》等歌谣,郑振铎评价这些吴歌“较之《诗经》里的情诗,尤为温柔敦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有一次来到无锡,夜泊伯渎河边,夜间听人唱吴歌直至拂晓,为之心醉神迷,写下一首《夜泊伯渎》:“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
清代以后,无锡民间音乐迎来高峰。《江苏地方文化史·无锡卷》介绍,在琵琶艺术方面,荡口人华秋苹(1784-1859)领衔编著我国第一部琵琶曲谱专辑——华氏《琵琶谱》,收录琵琶曲68首。华氏《琵琶谱》还对历史传承下来的琵琶演奏技法、演奏符号做了细致研究。除了华秋苹,无锡著名琵琶名家还包括杨廷果、段阿奔、吴畹卿、华彦钧、杨荫浏、曹安和等人。杨荫浏和曹安和合著《文板十二曲琵琶谱》,首次创造性地使用了新琵琶技法、弦序、把位、指序等符号,为现代琵琶指法符号系统奠定基础。杨荫浏毕生致力于国乐遗产地搜集、整理和研究,他的音乐史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是我国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极为完备的著作。
《二泉映月》是无锡最为知名的音乐名片,其创作者就是被称为“瞎子阿炳”的华彦钧。得益于杨荫浏、曹安和的记录和整理,华彦钧的另两首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也得以传世。
庄若江教授介绍,无锡是我国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祥地和艺术高地,被誉为“二胡之乡”。1992年,中国音乐家协会评选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中选录了5首二胡曲,有4首出自无锡音乐家。除了《二泉映月》,其他三首是江阴二胡名家刘天华的《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刘天华(1895—1932)是我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开拓者,他不但创作了大量二胡名曲,还改革了二胡结构,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技巧运用于二胡演奏,使二胡的音质、音色、音量、指法和弓法都得到改进。
作为二胡艺术高地,无锡的著名二胡名家远不止阿炳和刘天华,还曾走出周少梅、刘北茂、储师竹、蒋风之、闵惠芬等一大批二胡巨匠,他们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成熟和技艺提升做了积极贡献,推动了二胡从民间步入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
无锡在中国音乐史上还占据着很多第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昆曲清唱社团天韵社诞生在无锡;我国第一个翻译贝多芬《欢乐颂》的是无锡人顾毓琇,他也是第一个把交响乐引进中国的人、第一个把昆曲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的人……
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也与无锡相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的《歌唱祖国》,由荡口人王莘作词作曲;被誉为“无锡市市歌”的《太湖美》曲调柔和婉转,描绘了太湖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源于北方“侉侉调”、沿大运河传入江南的民间小调《无锡景》百年来流行不衰,衍生出多个歌词版本。2025年春节晚会将分会场设在无锡,重新编创的《无锡景·家国情》让这首歌有了新的生命力:“细说无锡景,如诗如画似梦境,缓缓吟与君。百年老厂房,织机声声唱。商贾云集,河湖舟船忙。从未忘,续写新篇章,业精于勤聚智慧,无锡景更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