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二十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在苏州开幕。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全球16个国家的教育界人士,与江苏省内教育系统代表共35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教育国际化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大家可以闻一闻香包的草木香,希望这枚小小的锦囊护佑你们平安健康。”现场,苏州市黄桥实验小学学生孙亿为正在向国内外校长介绍香包、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英国藤蔓学校集团相关负责人乔治娜·贝利满是兴奋地录下视频,准备发给远方英国的学生们。她说:“这种跨越时区的互动,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了地球另一端正在发生什么,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张晋通过视频发出倡议,期待各方以平台促联通,广泛开展师生交流、课程共建、师资培训、项目共研等工作,建立健全资源共享、优质互补的长效交流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核心路径,共享国际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理念与优质课程资源,培育兼具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时代新人。
AI带来的变化,让全球教育都面临新的课题。美国费尔法克斯郡公立学区教育委员会委员瑞卡迪·安德森,带来了她深耕教育一线超过15年的观察。“我们的学生对AI接受度很高,但教职员工的适应速度稍慢。”她坦言,AI是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但他们选择稳中求进,通过学校试点项目逐步推进,核心是让教师能负责任地指导学生使用AI。“我们必须警惕学生过度依赖AI,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技能,仍需在自主学习中培养。”
跨越南半球而来的澳大利亚布兰伍德公园小学校长詹姆斯·贝尔,则带来了关于“平衡”的思考。他介绍,在该校,学生每日电子设备使用不得超过90分钟。他主张,AI应成为学习的“伙伴”,而非传统师生互动的“替代者”。例如,教师会示范如何用AI查资料、解难题,但要求学生使用AI辅助梳理思路后,必须自己写出答案,避免依赖。
东道主江苏的教育实践,给外宾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每个孩子成为创造者。”江苏省天一中学副校长陶波介绍,该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高中合作的融合创新课程,学生从学习项目管理、编程基础,到进入专业实验室开展机器人、生物化学等研究,最终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从学习到创造再到服务的闭环。每年暑假,都有学生赴美进行21天沉浸式学习,中外学生围绕项目深度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并且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造性作品,无论成熟度如何,均能为其未来职业规划、专业认知与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陶波说。
现场,包括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与美国钻石领航学院在内的共46对中外中小学缔结为友好学校,为未来的持续交流架起了坚实的桥梁。会上,2026年“锦绣江苏·国际青少年交流营”项目正式发布。更引人注目的是,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联合省内学校与英、美、澳、奥等多国学校,成立了“STEM教育国际联合工作坊”,标志着合作走向课程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据悉,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自2005年举办以来,已促成江苏中小学与国(境)外建立姊妹学校2000余对,直接或间接促成境内外5万余名师生开展双向互访交流以及教学科研、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特色合作。
“这就是教育连接彼此、搭建桥梁的强大力量。”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国际教育与合作司司长琳达·沃恩此次与十多位当地教育界人士一同到访江苏,她亲眼见证了近年来两地在课程设计、评估体系等共同关注领域合作的丰硕成果,包括提升学生、教职员的跨文化素养。未来,双方将携手应对人工智能、STEM教育等带来的共同机遇与挑战,助力培养能够在日益互联互通、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的下一代。
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全面重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教育正处于这场变革的最前沿,数字时代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全世界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他表示,要坚持平台共建,合力开创教育国际交流新格局;坚持资源共享,合力打造人工智能新样态;坚持人才共育,合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