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纠偏”,是最好的“撑腰”

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个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包括3个刑事案例和1个民事案例。最高法表示,本批典型案例的发布,释放强烈法治信号,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规则明晰,法治保障扎实,民营经济的活力才会更加澎湃。此次最高法出台“再审”典型案例,对一些不恰当的法律判决进行“纠偏”和“校正”,统一法律适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不仅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正当权益,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街边小摊小贩,还是出海扬帆的跨国企业,又或是手工生产的作坊里,智能制造的流水线上……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轨道里,法治的身影始终伴随。法治恰如一把尺子,校准企业发展的航向。合规合法经营,企业方能有序有活力,健康茁壮成长。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当中,仍然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警惕:往往一次不合理不合规的查封,一次对于法律条文的不恰当解读,都可能使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遭受损失,以致发展受阻。不唯此次最高法出台的再审典型案例,今年上半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更以铁一般的事实和严谨周密的制度设计向世人昭示:法治是市场的必需品。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而言,法治是最好的武器,也是最大的底气。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最高法通过发布涉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还当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以公道,具有极强的撬动效应和示范作用,足以照见我们用法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决心和力度,让社会公众和企业经营主体看见我们坚持依法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诚意。

在此次最高法公布的再审典型案例当中,人民法院严格把握刑事犯罪的认定标准,准确划定罪与非罪界限,切实维护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同时,准确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防止和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纠偏校正、有错必改,最高法的种种举措,不仅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纠错、依法保护的原则,也彰显出社会市场经济的法治底色,以及深入肌理的自我纠错、制度修复能力,显示出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旺盛生命力。让企业家相信错误可以得到修正,让市场确信规则更加透明,这恰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心基石。

市场经济与法治经济互为表里、共生共荣。用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公平公正的司法力度和温度,为民营企业注入强劲动力;让民营经济的蒸蒸日上,映照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与成效,这才是社会所真正期待的良性互动。

(朱绍岳)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