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让“智慧”赋能城市公厕“二次革命”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南京市雨花台区一环卫公司与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专家联合举行的公厕智能化管理研讨会,专家提出的雷达、声呐等探测技术和电磁波成像技术的运用,为破解“如厕焦虑”、推动公厕更有温度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当年,城市公厕“旱厕改水厕”的“公厕革命”,让公厕告别了脏乱差,提升了市民如厕舒适度,但也给公厕管理带来一些难处。出于隐私保护需要,公厕内不能安装监控探头,保洁员只能推门查看,常常因侵犯使用者隐私,引起使用者不满;如果不频繁巡检,又难以应对污物污染和使用人昏厥等突发情况。如今,成熟的雷达、声呐监测技术介入,让这一矛盾迎刃而解。它不需要使用者触碰任何按钮,也不需要保洁员近距离查看,通过超声波就能感知隔间内是否有人,后台系统还能统计不同时段的人流峰值,便于调度保洁员掌握好深度清洁时间。北京一地铁站公厕曾做过统计,引入声呐监测后,残疾人如厕不再受到保洁员不断询问的干扰,如厕平均耗时从12分钟缩短到7分钟,因“被打扰”产生的投诉量降至零。

雷达、声呐监测解决了“人找厕”“厕管人”的效率问题,电磁波成像技术的应用,让公厕的“温度”有了可量化、可优化的科学依据。传统公厕的温度、湿度、异味监测,多依赖保洁员的主观感受,电磁波成像技术则通过光谱分析,自动调节空调出风口、水温;异味监测则能自动识别氨气、硫化氢等气体的浓度变化,当数据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排风系统和香薰释放装置,确保异味在扩散前被消除。

如果说,城市公厕“旱厕改水厕”是“第一次革命”,那么如今一场由声呐监测、电磁波图像技术驱动的“厕所革命”,可以看成“第二次革命”。这场新革命,通过技术穿透公共服务的“盲区”,实现从“人工粗放”到“智能精准”的效率跃迁,让公厕从“标准化空间”变为“有尊严的公共体验场”,让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

也许有人认为,公厕添加智能传感技术设备,增加了成本。其实从长期来看,不但成本没有增加,而且还大大减少。目前许多地方公厕是一厕一人负责保洁、维护,采用、安装新的智能设备后,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可以达到三厕一人甚至五厕一人保洁、维护,人力成本将大大节省。

公厕虽小,却是城市公共服务的“末梢神经”,直接反映着城市对每个个体的尊重程度。当数据驱动的服务让每个使用者都能感受到“被照顾”,我们的城市也就能成为“更有温度的家园”。(孟亚生)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