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一针一线“绣活”振兴路 马庄香包“守艺”逐“新潮”

11月6日,记者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暖阳映照下,一幢幢民居整洁有序,一张张笑脸写满希望。在香包文化大院,几十位绣娘正低头忙碌,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白芷、藿香等中草药混合的独特香气。“缠线是缝香包的第一步,线要一根一根码好,不同颜色的线可千万不能乱。”绣娘夏莉端坐在工作台前,穿针、引线、填充、收口……一个个造型憨态可掬、寓意吉祥的生肖香包在她手中诞生。

“以前在外地打工,惦记孩子惦记家。现在好了,在村里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夏莉的话道出了许多马庄妇女的心声。马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自豪地告诉记者,村里及周边村庄有超过1000名妇女通过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不少手艺熟练的“绣娘”最高月收入超过7000元。

这份自信与从容,源于那份深情嘱托。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

牢记嘱托,马庄人以“守艺”之心传承,更以“创新”之姿开拓。过去几年,村里相继成立香包合作社,建起2000平方米的香包文化大院,推动非遗技艺标准化生产;在保留传统香包工艺的基础上,马庄还紧密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品类已达100多种。香包,这个曾经的小手艺,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的“金荷包”。

创新之路,步履不停。今年6月,随着“苏超”火爆出圈,马庄推出一款由32块绒布手工拼接、绣有13个城市名字的足球香包,成为球迷争相收藏的“幸运符”。这款直径约15厘米的球形香包,采用徐州传统刺绣工艺,以红黄绿等丝线绣出足球纹理,内部填充由白芷、桂皮、薄荷等20余种中草药配制的特色香料。“每个香包需经过剪样、刺绣、填充、缝合等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耗时近3小时。”王侠说,香包是非遗传承的载体,不仅要守住老手艺的“魂”,更要跟上新时代的“潮”。

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庄这两年以“中药香囊+民俗工艺”的跨界姿态不断进行品牌升级。通过与“诸老大”、中国黄金等传统食品、珠宝行业的联名合作,马庄香包不仅拓宽了应用场景,还借助合作品牌的渠道优势,让非遗产品触达更广泛的年轻消费群体,为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今年,我们和‘万事利’丝绸联名推出的香包销售额超过了200万元,更拿到了‘诸老大’粽子500万元的订单。”马庄香包运营负责人曹雪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销售数据介绍,像这款融合了潮流元素的“国潮”香包,在线上平台就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守传统、勇创新、搞跨界,马庄香包电商做得风生水起,联名合作红红火火,去年销售额达1400万元。然而,纯手工制作也带来产能瓶颈。“客户常有个性化定制需求,要得急,手工赶不出来,仅去年就流失了600万元订单。”曹雪莹坦言。

不过,这样的遗憾即将成为历史。王侠拿出一份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的香包升级机械化可行性报告告诉记者,村党委今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投入近500万元租下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引入4台高端织唛机和多套缝纫机、包边机,专门用于定制化、大批量订单生产。“待到明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马庄香包每年能带来3000万元收入,还能新增200多人就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此,王侠这段时间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11月7日,赴上海开展马庄香包推介会;8日,和杭州一家知名工艺品公司洽谈香包“出海”事宜;9日,去义乌考察马庄香包直营店选址……

“党的政策这么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更要靠自己实干,把香包产业做大做强,让马庄香包成为代表江苏、代表中国的文化名片。”王侠说,产能问题解决后,“十五五”期间马庄香包要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进军国际市场,让中国香“飘”向全球。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