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 | 拉链上的密码锁,到底锁住了什么?

正值“双十一”网络促销期,北京一服装商家在社交平台发帖,为防止部分顾客“蹭穿”衣服,在衣服拉链上挂上了一把密码锁。

商家在羽绒服上挂密码锁

商家表示,密码锁仅挂在拉链头部,不影响试穿体验,但一旦有人真想穿出门,恐怕也不好意思带着一把明晃晃的锁走动。顾客确认收货后,可通过联系商家获取密码开锁。无独有偶,近期“巨型吊牌防退货”也登上热搜——这类吊牌尺寸夸张、颜色刺眼,虽不耽误试穿,却足以让衣服一旦穿出门就“无处遁形”。

这些“创新”,事实上是退货滥用下商家的无奈之举。今年5月,沈阳某职校60余名学生网购演出服参加运动会后,以“质量问题”为由集体退货,退回的衣物吊牌未摘却沾满草渍,导致商家损失8000元、商品链接被封;社交媒体上,更有大量“无损拆吊牌攻略”悄然流传;有电商从业者透露,曾收到过撕破、油污、喷过香水、沾上粉底液的退货商品,令人咋舌。

数据也印证了问题的真实性。据36氪研究院统计,电商服饰类退货率居高不下,直播电商女装退货率普遍达到50%–60%,男装为30%–40%。除了“货不对版”“图片过度美化”等客观因素,少数人利用规则漏洞穿后退货、甚至恶意申请“仅退款”,也在不断加剧商家的经营压力。高退货率不仅侵蚀利润,更推高整体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难免通过商品定价转嫁给所有消费者。

面对这些看似“浮夸”的防护手段,不少网友表达了理解与支持。他们认为,严格的防退货措施其实也在保护普通消费者,避免收到“已被穿过”的衣服。更有声音呼吁,电商平台应主动作为,对高频退货账号实施限制,从机制上遏制恶意行为。

拉链上“无奈”的密码锁,锁住的是买卖之间本应牢固的信任。电商平台的“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是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基于善意制定的规则。然而,这条规则却被部分人利用,成为他们“薅羊毛”“免租衣”甚至“零成本试用”的工具。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任何一方的权益,都不应建立在另一方权益受损之上。当商家被迫从“产品创新”转向“防退货设计”,买卖双方的“博弈”极有可能不断消耗市场的信任基础。

要从根本上维护买卖双方的信任,需要制度的完善与多方协同发力。比如,电商平台应积极承担主体责任,优化退货审核流程,对高频异常退货账号加以约束;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细化“质量问题”退货的判定标准与举证责任;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共同倡导诚信理念,推动形成理性、负责任的消费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李璞)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