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听·见︱看到“好文章”就想到AI,这是怎么了?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最近,湖南14岁中学生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受到许多关注,文章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质朴文字讲述了作者和奶奶的亲情。课堂上,朗读作文的老师红了眼眶;评论区里,万千网友称赞作文道出真情,又顺着罐子里白糖的那丝甜,回忆起自己和亲人的故事。短短2天,《藏在罐子里的爱》点赞量便突破200万。

不过,在一众“感动”“温馨”“动人”的称赞里,也有质疑的声音:这样的文字,是否真的出自一位14岁少年之手?是否借鉴了AI?对此,语文老师在采访时表示,作文发上网前她特意进行了查重,还与龙睿熙父母核实过细节,且龙睿熙多次描写过自己的奶奶,“他有这样的文字表达能力”。龙睿熙则回应“这算另一种夸奖”,却透露了“怕下次写不出这样好文字”的担心。此番质疑和回应,不由引出一个有意思现象,即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在肯定人工智能技术之余,似乎对真情实感的文字创作产生了信任危机,或者说自卑情绪。一看到“好文章”,便下意识想到AI写作,人工创作和AI生成的“对垒”里,前者好像落了下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印象?大概率还是AI太能干了。近两年,伴随AI技术的日趋普及和成熟,大家只需在对话框里输入几组关键词,提出相应要求,几秒内就能生成符合规范的文章。从公文报告到散文随笔,从广告文案到演讲稿,AI都能“信手拈来”,既能妙语连珠,还能精准复刻主流文风。如此高效的AI技术让文字创作的门槛大幅降低,却也在加深“好文章”和AI创作的主观联系。久而久之,一股无形的压力便出现,甚至用AI标准来倒逼文字创作者:逻辑是否无懈可击?用词是否高端洋气?文风是否新潮大胆?一旦与其有偏差,倒显得“不够水平”“写不过AI”。

诚然,AI集纳了海量数据和文字作为运行基座,可考的文学作品和行业知识,乃至千百年来灵光乍现的好点子都是AI成长的养分,在知识的广度和反映的速度层面远超一般人。可是,若真细究起来,追求完美的AI生成也并非无懈可击。大家或许也能发现,那些基于既往知识重组加工的词汇,总是高频出现在各类文章和短视频解说里;满屏的华丽辞藻之下,鲜少看到带着温度、沾着热气的细节;有些相似的叙事结构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不同人套用,让人好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程度。

在技术实用面前,“AI不犯错”的核心诉求被无限放大,掩盖住了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可在文字创作领域,真实的情感表达恰恰是打动人心的关键。从此前农民工大叔写出的《我的母亲》到中学生笔下的《藏在罐子里的爱》,两篇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文章都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或繁复华丽的词汇,有的只是简单的柴米油盐,是无法绕开生老病死这一人生议题下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深入生活各方面的当下,与AI割席显然不可能。实际上,大家也没必要视AI为对立面。无论是文字创作还是更广阔的生活场景里,AI都可被称之为不错的辅助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发现技术便利之外,也要始终对人工创作有信心,相信更多的“好文章”是出自人手,相信思维可以创造更多有意思的事。毕竟,AI技术也来自人的思维。

(喻婷)

责编:陈康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