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刷医保卡购日用品,绝非“双赢”

近期,有消费者向央视《财经调查》栏目反映,一些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医保卡薅羊毛攻略”,分享在药店刷医保卡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经验”。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地区的连锁药店里,防晒冰袖变成了“医用隔离垫”,护肤品套装被包装成第二类医疗器械的“敷料”,沐浴露、洗衣液更名为“清洗液”……商家不仅销售伪装成医疗器械的日用品,甚至宣称可刷医保卡,让个人账户“活”起来。

依据相关规定,医保个户资金不得用于公共卫生费用、体育健身或养生保健等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的支出。近年来,各地也在加大医保基金使用监管力度。可奇怪的是,为何这类现象屡禁不止?

商家为何敢冒险?根源在利。由于药店药品利润走低,叠加医药电商冲击,价格竞争激烈,一些连锁药店开始增加美妆、个护、婴幼儿配方乳粉、功效性药食同源性食品及大健康属性的日化家清类产品,试图变身“百货店”,通过非药业务拉动增长。这本无可厚非,可一些商家动起歪脑筋,将“可刷医保”作为所谓优势、宣传噱头。

消费者为何能接受?一些人认为,自己用药机会不多,与其让个人账户资金沉睡,不如换点日用品,甚至存在“刷医保卡买东西”不是从自己口袋里掏钱,反而是在“薅羊毛”的认知。

可这真是“双赢”吗?仔细想想,消费者看似在薅医保“羊毛”,实际上却是被不良商家当做了“羊”。

一方面,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与审批有严格的规范,如申请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需要提交临床试验资料。药店堂而皇之地将日用品包装成“医疗器械”,不仅扰乱消费者对医疗器械的正确认知,还会损害药品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安全性、有效性存疑的产品还可能对群众健康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没有掏现金并不意味占着了便宜。从产品价格上看,一些网友反映,同款产品在药店购买往往比其他渠道贵上不少,溢价明显。从长远的医疗保障来看,个户资金是一笔关乎家庭医疗保障权益的备用金。随着医保个户适用范围的逐步放宽,一些地方的个人账户资金不仅限于个人使用,近亲属也可受益。除了用于购买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也有地方允许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套现行为表面上是把钱用活了,长远看却是在损害消费者的自身权益。

不能让“救命卡”沦为“购物卡”,堵住漏洞的关键在于优化医保目录的审核机制,加强对产品的实质用途审核。监管部门必须睁大眼,加大欺诈骗保行为的惩处力度。咱老百姓也要留个心眼,比起眼前小利,长远保障更重要。

(苏群超)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