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科技范”闪耀全运会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在珠江畔展开画卷,圣火源自南海深处的可燃冰,超燃的火焰是几可乱真的电光水雾,现场的机器人用2000年前的青铜乐器演奏起美妙的音乐……这场体育盛会悄然完成从“竞技场”到“科技秀场”的蜕变,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着中国体育的基因。

广州奥体中心作为主会场,其“大脑”由5G+AIoT技术构成。观众刷脸入场时,系统已通过热成像技术完成体温监测;场馆照明根据赛事进程自动调节色温与亮度;无人机群在开幕式上组成动态图案,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更令人惊叹的是“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场馆周边透水铺装与地下蓄水池组成的智能排水系统,使暴雨内涝风险大幅降低。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赛事品质,更让场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科技还为全运会所有的比赛护航。羽毛球赛场,鹰眼系统首次实现“毫秒级”回放,争议判罚减少90%;游泳馆内,水下传感器实时监测运动员划水频率与转身角度,为教练提供数据支撑;田径场上的“智能起跑器”,通过压力传感器与AI算法,将抢跑误判率降至0.1%。这些变革背后,是科技企业提供的算力支持。当AI裁判成为“第三只眼”,体育竞技的公平性正被重新定义。

赛场之外,科技依然无处不在。从氢能源接驳车到太阳能充电站,从可降解材料奖牌到“零碳”场馆,每一项技术都“遥遥领先”。本届全运会首次推出“元宇宙观赛平台”,用户可通过VR设备“坐”在虚拟看台,自由切换视角、与全球观众互动。乒乓球比赛中,观众甚至能通过AR技术看到运动员的实时心率与战术分析。这种创新不仅让赛事触达更多人群,更催生了“云加油”“数字纪念品”等新业态。

十五届全运会的科技范,不仅体现在炫酷的硬件与软件,更在于其背后的理念变革——体育正从“人的竞技”转向“人机协同的生态”。当5G、AI、元宇宙等技术深度融入体育产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国家以科技为引擎,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透过盛会人们将会看到,在科技与体育的交汇处,中国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胡波)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