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近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下称“南京分中心”)联合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正式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数据存证体系”,为首批工艺美术大师俞挺、瞿利军、葛洪等颁发数字存证证书。这一信任价值助力我国非遗手工艺品认证迈入数字化、标准化新阶段。
据悉,该存证体系以“人+物”双重验证为核心。一方面,对创作者身份进行系统核验,需提供职称、非遗传承人等官方证件,确保人物背景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作品材质由具备CNAS、CMA资质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再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数字确权证系统进行确真与确权。
通过科技鉴定与数字存证相结合,每件作品生成带有CA电子签章的唯一“数字身份证”,具备不可篡改的时间轴功能,兼具版权登记效力。所有数据存储于国家服务器,形成可追溯、可查验的数据库。藏家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取全部作品信息。
“当前非遗手工艺品市场存在假冒伪劣、虚假荣誉、真伪难辨等乱象,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林晓军在受访时指出,该体系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非标产品的标准化与品牌化,构建行业诚信生态。
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会长、非遗传承人葛洪表示:“非遗手工艺品数据存证证书,让老技艺有了新保障,也让苏州玉雕能更好地走向年轻市场。”
据悉,该体系还将授权通过认证的作品使用“苏作”品牌商标,进一步提升品牌附加值。对创作者而言,系统将记录其参展、获奖等职业轨迹,为职称评定提供依据;对消费者,则可直接查询作品信息并联系作者,降低收藏风险。
目前,该体系率先在苏州玉雕、苏绣、缂丝等品类试点,未来计划逐步向更多行业推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将依托数字存证机制,推动中国非遗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可信、可传承的品牌形象。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