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江苏南通:盘活资源借东风,共富路上“稳稳的幸福”

“以往出趟门得转乘好几趟车,就连去镇上买菜都颇费周折。现在铁路、国道穿村而过,上哪儿都方便!”站在自家门前的硬化路上,南通海门区包场镇港新村村民朱广昌的话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十五年前,这个坐落在海门最东端的渔村,还陷在“村账凑不齐10万元,村干部工资都要欠着”的窘境。如今,乘着沿海开发的东风,转动“物业经济”的钥匙,港新村打开了集体经济的新大门——资产稳稳超5000万,从“穷渔村”蜕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村”。

交通蝶变,是港新村逆袭的“先手棋”。曾经“海边路难走”的困境,随着路网升级彻底破解:洋吕铁路、328国道横穿村庄,区域内交通网络不断加密,不仅让村民出行告别“周折”,更让“路通人聚”的效应加速显现。土生土长的港新村村民张淮鑫,便是这波机遇的受益者。16岁时他离家赴山东从事装潢行业,两年前,他瞅准沿海开发热潮与港产城融合机遇,毅然回乡创业。“村里给了实实在在的支持,租办公场地首年就减免20%租金,让我能轻装上阵!”如今,他的业务早已跳出家装领域,办公楼、厂房、农家乐项目接连上马,年营收轻松超百万元,“打算一直扎根这儿,还想把门面再扩大些!”

而港新村真正的“致富密码”,藏在对机遇的敏锐捕捉与资源的高效盘活里。2013年,村里借“挂钩复垦”整合闲置土地、集中发包,赚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后来恰逢海门港新区建设热度攀升,千亿级中天钢铁等项目相继落地,区域内流动人口大幅增加,物业租赁、商业配套等需求随之迎来爆发式增长,港新村果断出手——率先购置近7000平方米房产,打造集酒店、餐饮于一体的商业服务中心,全部成功出租;2023年7月再添6间临街门面,一年内又实现满租。单是物业租赁这一项,如今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超100万元收入。“我们实实在在吃到了沿海开发的福利,中心渔港的建设、洋吕铁路的通车,都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村干部张晓玉感慨道。

“钱袋子”鼓了,港新村始终没忘“发展为了谁”。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物业租金等收益按股分红,让每个村民都能享受发展红利;8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村级尊老金,独居老人家里免费装上摄像头,安全感满满;村内道路全硬化、路灯全覆盖,村卫生室、小区超市一应俱全,法治廉洁文化公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相继建成投用。“小孙子回来总说‘老家和城市没两样’!一放暑假就吵着要回来。”村民朱广昌的一番感慨,折射出港新村民生服务里藏着的温度。

如今的港新村,不仅有了“稳稳的幸福”,更在共富路上谋划着更远的未来。光伏项目试水成功后,今年计划再投45万元扩大规模,依托“回报快、收益稳”的绿色产业持续增收。同时,港新村还计划依托村内海港生态公园的天然资源,联合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并与周边餐饮企业合作推出农家乐项目,打造滨海休闲体验品牌。

从“窘境”到“底气”,港新村的蜕变,既是依托区域机遇、盘活集体资源的生动实践,更是“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温暖答卷——未来,这里的共富图景,还将绘就得更加精彩。(记者 吴云 田贵萍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掌上南通广播

责编:郝建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