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这场厅党组理论学习研学,为何开在工厂里?

“大家先看这个演示——这是我们正在研发的陪伴机器人大模型平台,也是全国首个‘智能IP陪伴平台’……” 11月11日下午,在南京市玄武大模型工厂,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作着介绍。

当天,南京市玄武大模型工厂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研学活动——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爱勋带领各主要处室的负责人来到这里,围绕“人工智能”这个主题与专家共同研讨协商江苏人工智能的推进路径。

 

研学活动首先进行了实地调研。李强向大家介绍了玄武大模型工厂当前发展的历史、成果、当前的进展等,充分展示了玄武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硬实力。

调研过后是专家辅导环节,李强围绕“什么是大模型、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大模型的生态建设”三大核心内容,系统解读大模型技术原理、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最后,各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围绕现场调研的所见所感、专家辅导的核心内容,就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问题、难点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交流探讨,大家瞄准真正把研学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举措这个目标,畅所欲言分享思考,积极碰撞思想火花。

记者了解到,玄武大模型工厂于2024年4月启动建设,由南京市玄武区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家团队共创,聚焦于快速高效生成行业大模型,以工程化的思维把生产行业大模型变得像工厂一样高效快速,全力打造行业大模型产业生态社区,赋能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玄武大模型工厂已构建工具链、算力调度、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五大基础平台,推出公证服务、政务服务、CAD多模态图纸解析等12款行业大模型;帮助全区16家大模型企业进行国家备案,备案数量占江苏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突破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近年来,江苏将人工智能产业链作为“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加以培育,制定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创新策源、应用牵引、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系,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

总体看,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应用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在科教资源,产业基础、行业大模型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朱爱勋在会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计划——

要把握大势,深刻领会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重大意义。江苏要清醒认识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必须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赋能,助力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要明确方向,加力推动江苏人工智能大模型锻造长板。江苏产业基础好、行业需求强,在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有优势、有潜力,要聚焦“All in AI”新赛道,围绕垂域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行业智能体应用、人工智能终端、基础硬件四大方向全力推动。

要加强攻关,聚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突破。要围绕企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重点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共性需求,推进产业体系协同攻关。打造攻关联合体,加强工业大模型攻关,发挥高能级载体作用。

要丰富场景,推动大模型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在场景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全链条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应用。深化工业领域部署,推广民生领域应用,加快政务领域应用。

此外,还要优化生态,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提供支撑。持续推进算力资源高效配置,不断丰富高质量数据供给,建好国家中试基地,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

“政企之间就是要多多进行双向沟通。”朱爱勋感慨道,“今天不仅直观感受了其以数据为‘矿石’、算法为‘熔炉’的创新生态,1500P算力支撑下的高效运维与五大平台服务,更亲历了大模型在政务、公证、制造等场景的落地实效,感受到‘AI+’深度融合的强劲动能。”他表示,各产业处室都要结合本次学习,认真思考,借鉴工厂促进大模型在制造业应用的有益实践,培育更多优秀的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融合应用。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借鉴玄武大模型工厂促进大模型在制造业应用的有益实践,培育更多优秀的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力推动江苏人工智能大模型锻造长板,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聚力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突破,加快大模型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厅上下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战略目标,认真梳理研究2026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重点工作清单,更大力度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和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作为江苏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刻理解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意义,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付奇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责编:姚政宇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