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也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基层院团的创作实践时常迸发出令人瞩目的光彩。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建湖县淮剧团创演的大型现代淮剧《燃尽硝烟》,以其完整的艺术呈现、真挚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精神内涵,展现了基层院团难得的创作水准。
淮剧《燃尽硝烟》以四折两楔子的传统结构为框架,以抗日英烈陈中柱与遗孀王志芳的真实事迹为核心,在舞台上构建了一段关于生命尊严、民族气节与文明坚守的动人史诗。全剧编剧精巧、表演扎实、音乐贴合,各艺术要素有机融合,尤为难得的是,作品直击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命题,于历史烽烟中提炼永恒的伦理坚守,观之令人心潮激荡,更于震撼中引发对文明价值的深层共鸣。
一、结构之谨:传统框架中的历史叙事
戏曲艺术的结构美学,是衡量作品成熟度的基础标尺。《燃尽硝烟》采用“四折两楔子”的经典结构,看似遵循传统范式,实则暗合现代戏剧的叙事逻辑,使全剧既脉络清晰又张力十足,展现了创作团队对戏曲本体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一场“夜别”以1938年徐州战场为背景,通过王志芳夜候丈夫归来的生活场景,巧妙交代人物关系与时代背景。王志芳哄儿候夫的细腻温情与陈中柱奔赴前线的家国担当形成鲜明对比,“烽烟漫卷江淮路,烛影摇碎三更钟”的唱词,将个人情感与时代风云自然交织。剧中“抓周礼”的细节设计颇具深意,木马、竹剑、算盘、书卷的陈列,既寄托着父母对子女的期许,更隐喻着乱世中对文明传承的坚守。赵敬之深夜送银项圈的情节,不仅引出“台儿庄见”的抗日同盟,更以“国民党、共产党,齐心阻断东瀛枪”的唱词,埋下国共合作的时代伏笔。而贯穿全剧的“同心锁”意象在此登场,既是夫妇情深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后续情节埋下情感线索。
两个楔子的设置起到了极佳的叙事调节作用。前楔子以日军旅团长南部襄吉“活捉陈中柱者赏五万现大洋”的叫嚣,侧面烘托陈中柱的作战威力与敌人的畏惧心理;后楔子则通过李长江投敌与陈中柱“绝不附逆”的抉择,强化了戏剧张力。这种张弛有度的结构处理,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深化了主题表达。
第二场“重逢”的双线叙事增强了戏剧的情感厚度。陈中柱与王志芳的隔空对唱“炮火纵隔人间路,隔不开,两心相系牵念长”,将战场内外的相思之苦渲染得淋漓尽致。儿子夭折的悲剧与王志芳“百日踏遍江淮路”的寻夫历程,既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又塑造了王志芳坚韧不拔的性格。尤为可贵的是,本场通过陈中柱冒险营救赵敬之的情节,将个人情谊升华为国共合作的时代主题,“中国人,救亡不分北与南”的唱词,展现了超越党派的民族大义,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第三场“寻骸”与第四场“索颅”构成全剧高潮,剧情层层递进,情感步步升华。从王志芳在芦苇荡发现断锁的不祥预感,到目睹“四块门板作棺木”的惨烈景象,再到身怀六甲赴敌营索颅的决绝,叙事节奏紧凑而富有层次,将戏剧冲突推向顶点。这种严谨的结构设计,使作品在传统戏曲“起承转合”的框架中,注入了现代戏剧的思想深度,为主题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选材之特:真实故事中的精神震撼
一部作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题材的选择与开掘。《燃尽硝烟》最动人之处,在于其选取的真实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及创作团队对这一题材独特性的深刻把握。编剧俞思含以真实历史为骨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让这段本可能被淹没的英雄事迹重新焕发生命力。当知晓剧中王志芳赴敌营索回丈夫头颅的情节源自真实历史时,每一位观众都会为之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来自故事的传奇性,更来自其触及的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伦理底线。
作品聚焦“寻骸”“索颅”这一核心事件,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遍意义。从人类戏剧发展史来看,“收尸”与“葬仪”始终是承载文明价值的重要母题。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不顾国王禁令为兄长收尸,坚守的正是“天神法则永恒不变”的自然法精神;而《燃尽硝烟》中王志芳的寻骸与索颅,同样展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与对暴力的反抗。她面对战士尸骨时的悲痛,对石头“半块烧饼”的怜惜,以及“将军马革裹尸,岂能身首异处”的决绝,本质上是对“夫妇伦理”这一天理人伦的捍卫,与安提戈涅的行为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这种对亲人尸骨的守护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伍子胥掘墓鞭尸以泄愤,体现的是对家族冤屈的抗争;江姐在丈夫彭松涛牺牲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展现的是对信仰与亲情的双重坚守。王志芳的索颅行为,既承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伦理观念,又融入了近代中国面对侵略时的民族气节,形成了个人情感与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她在剧中唱道:“腹中儿踢似剑鸣,夜夜唤父归乡井。陈家骨血志坚硬,娘亲岂能作浮萍?”这种将血脉延续与精神传承相结合的表达,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蕴与情感力量。
剧中对南部襄吉割颅动机的刻画,深化了题材的思想内涵。不同于简单的善恶对立,南部襄吉的行为包含着复杂的心理:既有对陈中柱军事才能的嫉恨——“恨你断我青云路,天皇赐剑折锋芒”,又有对中国军民抵抗意志的恐惧——“此番要消磨你国人作战志”。这种复杂性的挖掘,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抗日叙事,触及了暴力与人性的深层关系。当南部襄吉最终下令归还头颅时,他的动摇不仅是被王志芳的勇气震撼,更是人类良知对暴力的本能抗拒,正如电影《桥》中展现的,当第一个人挺身而出守护正义时,便会唤醒更多人的良知,这是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密码。
正是这种源自真实历史的题材独特性,以及对人类文明共同母题的开掘,使《燃尽硝烟》具备了走出地域、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潜力。它所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抗日故事,更是人类面对暴力时对文明底线的坚守,这种普遍价值的表达,让作品的前景极为广阔。
三、舞台之实:基层院团的艺术追求
一部优秀戏曲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舞台呈现的全方位支撑。《燃尽硝烟》作为建湖县淮剧团的创作,在表演、音乐等方面展现出的专业水准,打破了人们对基层院团的固有认知,体现了扎实的艺术追求。导演王友理以扎实的戏曲美学功底,将历史叙事与情感表达熔铸于舞台之上,使全剧在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间达成平衡。
在表演艺术上,演员们以真挚的情感与娴熟的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王志芳的扮演者李志芬将角色从“轻哄娇儿”的温柔妻子到“敢撞修罗阵”的巾帼英雄的转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在“寻骸”一场中,从发现断锁时的不安,到目睹棺木时的崩溃,再到决心索颅时的坚定,通过眼神、身段与唱腔的细腻变化,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巨大波澜。特别是核心唱段“骤然见,四块门板作棺木”中,演员以声情并茂的演唱与悲愤交加的身段,将失去丈夫的痛苦与民族义愤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陈中柱的扮演者何敏星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抗日将领形象。在“夜别”一场中,面对妻儿的温情与奔赴前线的决心之间的矛盾,通过“欲将实情诉,忽望见摇篮麟儿睡态舒”的犹豫神态生动展现;在“重逢”一场中,听闻儿子夭折时的“铁血男儿泪满襟”,打破了英雄人物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角色的情感深度。此外,赵敬之的儒雅坚定、南部襄吉的凶狠与动摇、小石头的纯真勇敢,都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了整个演员团队的扎实功底。
音乐设计赵震方在保留淮剧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创新。主题曲“一次次,情思牵萦;今日里,魂儿归宗”以悠扬婉转的旋律贯穿全剧,既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又强化了主题表达。不同场景的唱腔设计各具特色:王志芳的唱段多采用柔美婉转的旋律,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陈中柱的唱腔则雄浑有力,展现军人的刚毅品格;集体合唱“愿以此身化长风,拂遍关山九万重。人间永存一粒火,燃尽硝烟星月明。”则气势恢宏,增强了作品的史诗感。这种贴合人物与剧情的音乐设计,为作品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剧的舞台呈现不追求奢华,以简洁有效的方式营造出鲜明的时代氛围与情感意境。芦苇荡、蚌蜒河等苏北地域元素的象征性呈现,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灵动的舞台支点。服装与道具设计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的统一,王志芳从家常服饰到缟素装扮的变化,直观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转折;同心锁、军刀等道具不仅是剧情发展的重要元素,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视觉符号强化了作品的主题表达。
作为基层院团,建湖县淮剧团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结构精巧、表演扎实、意蕴深厚的作品,实属难得。这既体现了团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证明了基层院团在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价值之远:从地方叙事到文明共鸣
《燃尽硝烟》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成功,更在于它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展现了从地方叙事走向文明共鸣的广阔前景。
作品对国共合作主题的正面表现,体现了开阔的历史视野。陈中柱与赵敬之超越党派的兄弟情谊,“山高水远,兄弟不散”的盟誓,以及最终赵敬之带领村民“共迎忠魂”的情节,展现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这种历史叙事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契合当代社会对民族团结的价值追求,使作品具有了超越艺术本身的社会意义。
在文化传承方面,作品成功实现了淮剧艺术的现代转化。它保留了淮剧唱腔婉转抒情、语言生动质朴的特色,又通过现代题材的表现,拓展了剧种的表现力。剧中大量运用的苏北民间语言与地域元素,如“草堰口老银铺”“蚌蜒河芦花”等,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更使地域文化得到鲜活传承,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更广阔的文明视野来看,作品蕴含的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对暴力的反抗等普世价值,能够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王志芳索颅的情节与古希腊悲剧的精神对话,为作品提供了跨文化解读的可能;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妇伦理”与“家国情怀”的融入,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使作品具备了走向更广阔舞台的潜力。
当然,作品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南部襄吉割颅的心理动机可进一步深化,使其行为逻辑更具说服力;部分唱段可进一步锤炼,使其在保持淮剧韵味的同时更具张力。若能在这些方面加以打磨,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体而言,淮剧《燃尽硝烟》是一部艺术完整、情感真挚、意蕴深厚的优秀作品。建湖县淮剧团以这部作品证明,基层院团完全有能力创作出具有高艺术水准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一段地方的抗日历史,更是人类面对暴力时对文明底线的坚守,这种精神价值的提炼与表达,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与期待,愿它能从建湖出发,走出盐城,走出江苏,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递这份坚韧与温度。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