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立冬已过,为什么还有台风?

11月12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12日晚,台风“凤凰”在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沿海登陆。此前,“凤凰”已于9日以强台风级别登陆菲律宾,造成严重破坏。

▲上图:今年第26号台风“凤凰”未来24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2025年11月12日08时—13日08时)。

立冬已过,11月为何还有台风生成?今年的秋台风有什么特点?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进行了解答。

11月为何还有台风生成?

在气象学上,9月至11月生成的台风被称为秋台风。

11月仍有台风生成并活跃,这并不奇怪。许映龙解释,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唯一可以一年12个月均有台风生成活动的海域,其中,4月至12月为台风登陆的时段。

中央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至2024年,共有189个台风在秋季登陆我国,其中9月最多,为131个,10月有47个,而处于深秋的11月也有11个台风登陆。有2个台风在冬季(12月)登陆我国,分别为1974年第27号台风“伊玛”于12月2日11时30分登陆广东台山,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9级(23米/秒)和2004年第28号台风“南玛都”于12月4日早晨7时30分登陆台湾屏东,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8米/秒)。

与6月至8月生成的夏台风相比,路径偏南、强度偏强是秋台风的显著特点。

从路径来看,秋台风登陆我国的地点普遍偏南,最“青睐”的登陆地为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和福建省。不同于夏台风可能影响到华北乃至东北地区,秋台风的主要影响范围在浙江以南。这是由于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角南移,副热带高压随之南移,台风一般沿着副热带高压的外围走,从而导致秋台风路径偏南。

从强度来看,秋台风平均强度偏强。秋季太阳直射角南移,热带低纬海洋海温高,为台风生成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容易生成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海温因素以外,秋冬季节冷空气参与,导致秋台风的路径、强度变化大,由此台风带来的风雨更强。

许映龙补充,秋台风常致灾严重。如2013年第30号台风“海燕”于当年11月4日被命名,随后发展增强至超强台风级别,于11月7日晚间达到强度巅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75米/秒),成为2013年全球最强的“风王”,先后影响菲律宾、我国南海海域及华南沿海和越南等地,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以上。

▲上图:FY-2F静止气象卫星2013年11月8日14:00(北京时间)监测到台风“海燕”云系主体给菲律宾大部带来强风雨影响。

此外,2015年10月登陆广州湛江的台风“彩虹”、2016年9月登陆福建厦门的台风“莫兰蒂”、2018年9月登陆广东台山的台风“山竹”等,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进入12月后,台风登陆我国的频率相对较少。1949年以来,一共有2个台风在冬季(12月)登陆我国,最晚登陆我国的台风为2004年第28号台风“南玛都”于12月4日登陆我国台湾省屏东县。

今年秋台风数量偏多,“成双成对”

今年秋台风出现的频率较历史同期偏活跃。中央气象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12个,比常年同期平均值(9.5个)偏多大约2.5个;同时,今年的秋台风群发性特征明显,台风“成双成对”出现。2025年至今共出现9对双台风,其中6对均发生在秋季,比如台风“凤凰”与台风“海鸥”在11月形成“双台共舞”。

许映龙分析,今年秋台风数量偏多、“成双成对”,与南半球冷空气活跃程度有密切关系。南半球冷空气活跃,气流就会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东南风转为西南风。西南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汇合,由此形成热带辐合带。热带辐合带是台风最常见的“摇篮”,当南半球冷空气越强时,这股西南风强度就会越强,并向东推进得更远,有时可至东经140度以东地区,由于热带辐合带既存在风向的辐合、也存在风速的辐合,因此热带辐合带上容易形成台风这样的强烈热带天气系统,而变得狭长的热带辐合带上则可以同时产生多个涡旋,导致双台风或多台风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11月台风的群发性特征在过去年份中也同样有所体现。以2024年西北太平洋为例,11月还曾出现“银杏”、“桃芝”、“万宜”和“天兔”“四台共舞”的情况。另据数据统计,2001年至2024年,共有8个年份出现过11月双台风共存的情况。

▲上图:2024年11月,西北太平洋“银杏”、“桃芝”、“万宜”和“天兔”“四台共舞”。(来源:广东天气微博)

11月,气候转冷,是否意味着生成的台风强度不强?许映龙表示,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但11月仍有较强台风生成的可能,此类台风大多穿过菲律宾,西行进入我国南海海域,影响我国南部海区或华南沿海,不能掉以轻心。

▲上图:2025年第26号台风“凤凰”的路径正是穿过菲律宾后西行进入我国南海海域。(来源:台风网)

有公众疑惑,立冬节气已过,此时节生成的台风能否称之为“冬台风”?许映龙解释,一般而言,中央气象台会将每年9月至11月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称为“秋台风”。据此划分,“凤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秋末台风,并非所谓的“冬台风”。许映龙还补充,在气象业务中,预报人员对夏台风和秋台风均有明确定义,但目前并没有“冬台风”“春台风”等明确定义。

此外,许映龙指出,根据目前的监测预报看,除台风“凤凰”外,近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的可能性较小。

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部门合作应对台风

许映龙强调,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是全球唯一一个全年都有台风生成的地区。整个海域属于全球的暖池,南北半球气流交汇活跃,容易形成孕育台风的热带辐合带,于是1月到12月都有生成台风的条件。

相应地区携手应对台风天气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应对台风乃至整个气象领域,中国与同样受到台风影响的东盟国家合作屡结硕果。

今年以来,中国与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已多次携手应对“蝴蝶”“韦帕”“剑鱼”“桦加沙”等台风天气。

6月,针对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中越双方开展台风预报联合会商并进行深入交流。7月,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与越南国家水文气象总局针对台风“韦帕”启动联动工作机制,围绕台风趋势及影响开展交流,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影响期间,老挝自然资源环境部气象水文局通过与中国气象局共建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官方应用APP“DMH LAO”,首次发布台风预警信息,为其防范应对台风和强降水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抢得先机。

8月下旬,在台风“剑鱼”影响东南亚期间,中央气象台第一时间与越南国家水文气象总局预报中心沟通,提供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等关键预报信息,并同步在云端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国际气象早期预警业务支撑平台等发布,供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参考使用,携手应对灾害性天气挑战。

自2016年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通过《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来,中国气象局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印发《深入推进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在早期预警、监测预报、能力建设等领域,与东盟国家气象水文部门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25年9月17日,第4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合作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责编:吴盈青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