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传媒观察》︱无时间的时间:当Sora开始重塑我们的生命节律

编者按:人类的时间观念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媒介时间的变迁过程。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赵双阁、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媛媛在《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发文认为,以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媒介的新形态,它塑造的虚实相生将改变传统“一维性、不可逆性”的时间结构。时间属性在物质性之中加入了“虚拟”成分。Sora时间观将发生“解救”“沉浸”“永生”“可逆”的新转向,呈现出“压缩”“碎片”“共时”“即时”的时间特征。Sora时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进而孕育出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形塑整个社会的变迁结构、权力关系。因此,人类在Sora时间维度中要能够以现代性的批判角度去思考时间观念的合理性,做到“独善其身”,谨防人的异化。

时间是人类文明独有的刻度,正如学者戴维·哈维所言:“不同的社会培养不同的时间观念。”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依靠自然节律形成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工业革命后,资本力量塑造出精确规整的钟表时间;信息时代来临,媒介本身成为度量时间的重要标尺。传播学者英尼斯曾深刻指出,一种媒介的长处将导致新文明的诞生。当2024年视频生成模型Sora以“世界模拟器”的姿态横空出世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突破性的新技术将如何重塑人类的时间观念?这种重塑又将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

一、时间观念的漫长演进:从自然节律到虚拟时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八个字勾勒出农耕文明最典型的时间图景。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观察天象、感受气候变迁来把握时间节奏。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间观念。社会学家厄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机器文明的首要特征是通过时钟加强组织的时间纪律性。”钟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成为一种规训权力的象征。全球标准时区的建立,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被迫遵循统一的时间表;钟表持续的“滴答”声,则在心理层面形成无形的催促和压力。

电子媒介的兴起开启了时间观念的新篇章。电视、广播等媒介通过节目表重新组织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钟表时间的线性、连续不同,媒介时间呈现出“点状、散乱、无持续性”的特征。人们开始在多个媒介活动间快速切换,注意力变得分散,时间体验变得碎片化。

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将这种碎片化推向极致。网络的平权特性让每个用户都能建立自己的“私人媒介时间轴”,传统媒体设定的公共时间受到强烈冲击。哈维提出的“时空压缩”概念在这个时代得到充分体现:地理隔阂被打破,信息传递几乎零时延,人们仿佛生活在同一个时空村落。韦伯斯特将这种新型传播称为“即时传播”,认为其催生了“永恒的即时性”。哲学家韩炳哲进一步指出,现代人正从“他者监督”转向“自我监督”,在信息的海洋中不停划水,生怕错过任何信息,完成了一场荒唐的自我剥削。

二、Sora与“无时间的时间”:虚拟时空的革命性突破

Sora的出现,标志着时间观念演进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与之前的技术创新不同,Sora的突破性在于其“世界模拟器”的本质特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内容生成工具,而是能够模拟物理世界运行规律的复杂系统。通过“token”(时空补丁)技术,Sora将视觉元素分解为基本符号,在潜在空间中进行重组,根据用户指令创造出全新的时空序列。这种技术架构使得时间第一次成为可以直接编辑、重组和创造的对象。

在社会学家卡斯特的理论框架中,这种新型时间体验正符合他所预言的“无时间的时间”。传统的时间观念建立在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基础上,强调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和绝对性。然而,在Sora创造的虚拟环境中,这些基本属性都被打破。用户可以随时暂停、回放甚至重写时间序列,多个时间线可以并行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时间体验更接近胡塞尔所说的“内在时间意识”,即基于主体体验而非客观物理规律的时间感知。

从结构化视角来看,Sora代表着技术发展的质的飞跃。受吉登斯和阿尔都塞影响的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技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会重塑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Sora通过“时空补丁”的技术逻辑,不仅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更深刻地重构了人们的时间体验方式。这种重构将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创造力,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Sora时间的多维特征:解放与异化的辩证法

Sora时间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解放与异化并存的辩证特性。在工作场景中,Sora确实解放了大量时间资源。远程办公的普及使得通勤时间大幅缩减;在新闻、影视等内容创作领域,Sora能够快速完成基础性工作,让人类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Sora的“扩展生成功能使得时间线的延展和回溯成为可能,人们可以探索历史场景、预测未来趋势,甚至创造全新的时间体验。这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所憧憬的“自由王国——人类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投身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然而,这种“解放”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异化风险。Sora创造的高度沉浸式环境极易让人迷失在“超真实”的虚拟世界中。当人们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社交、工作和娱乐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反而被削弱。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激增,导致人们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浅层的信息消费,难以进行深度思考和持续关注。

游戏化应用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斯蒂芬森的研究早已揭示出人们对游戏的矛盾心态:即使意识到沉迷的问题,仍难以抗拒游戏的吸引力。Sora将这种吸引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其创造的虚拟世界如此逼真、丰富,使得现实世界相形见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沉迷可能成为新型数字剥削的温床。从游戏模组经济中的“玩工”概念,到“观看即劳动”的注意力经济逻辑,用户在虚拟世界中的每一次点击、停留和互动都在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大多被平台资本所攫取。在Sora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这种剥削机制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效。

数字永生是Sora时代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时间命题。Sora通过先进的算法和存储技术,使个体的数字痕迹得以永久保存,从两个维度实现了某种意义的“永生”。在精神层面,分布式存储技术和人机交互的深度结合,使得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和情感模式能够被完整记录和延续;在物质层面,Sora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为延长人类寿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虚拟身份的多重体验让人们得以突破现实约束,探索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极大地丰富了生命体验的维度。

四、时间结构的深层变迁与社会影响

Sora时间的出现引发了时间结构的深层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时间的分配格局。Sora使得工作与生活的传统界限进一步模糊,呈现出“私人时间压缩、公共时间延伸”的态势。一方面,埃里克森所说的“时间悖论”在这一时代更加凸显——节省时间的技术创新反而让人感到时间更加匮乏。现代人在效率至上的压力下,不自觉地陷入“时间内卷”的怪圈。另一方面,Sora产生的海量信息持续不断地侵占着个人的注意力资源,公共议题以更加精巧的方式渗透进私人领域,使得独处和沉思的时间变得弥足珍贵。

其次是时间的体验方式。Sora时间既呈现出整体性特征,又保持着碎片化本质。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模拟器”,Sora能够创造连贯的时空体验,用户可以在其中进行持续性的活动。各种在线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超真实”的环境给时间体验披上了整体性的外衣。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Sora时间又是互联网时间碎片化的延续。短视频的盛行、多任务处理的普及、信息的高速更替,都在不断切割着人们的时间体验。更重要的是,Sora本身的“去噪音”技术逻辑就是建立在将时间分解为“时空补丁”的基础上,这种碎片化的技术特性必然会影响其创造的时间体验。

第三是时间的感知模式。在Sora构建的虚拟环境中,“共时即共情”的体验可能达到新的高度。戴杨和卡茨提出的“媒介事件”理论在这里得到延伸,超真实的虚拟环境能够创造更强的临场感和代入感,使得身处不同地理空间的人们可以共享深刻的情感体验。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时即遗忘”的时间特性。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指出,记忆是时间意识形成的基础。但在Sora创造的加速时空中,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又快速退去,难以在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这种状况导致鲍曼所说的“液态现代性”特征更加明显:一切都转瞬即逝,没有什么能够持久。

五、思维转向:从永恒到即刻的文化变迁

Sora时间的普及正在引发深层的思维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时间焦点的转移。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注重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规划,时间意识具有明确的纵深感和方向性。然而,在Sora塑造的时间体验中,“永恒的当下”成为主导性的时间意识。此外,连续的时间体验正在被碎片化的“此刻所取代。当下的快速更迭无法形成深厚的记忆线索,难以支撑起具有整体性的时间意识。更值得深思的是“提前到来的未来”“聚焦当下”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逻辑:技术发展让我们提前体验到未来的可能性,但这种体验的碎片化和浅表性又使我们无法真正地面向未来。

其次是时间文化的转型。从注重延续的持久性文化转向追求即刻的短暂性文化,是Sora时代的显著特征。数字技术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永久保存信息,但在实践中却导致了深度记忆的衰退。从深度阅读到碎片化浏览,从长期投入到快速转换,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关系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桑内特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的职业转换频率显著提高;鲍曼用“流动性”来描述这种社会特征,而在加速社会中,这种流动性正在进一步加强。

六、结语:在技术变革中守护人的时间

Sora塑造的新型时间结构,不仅影响个体的时间感知和行为方式,更将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在加速的社会节奏中,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让人沦为技术的附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培养具备“怀疑精神”的媒介素养,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新媒介时间观念的合理性。Sora创造的虚拟时空,不仅应该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应该是丰富生命体验、促进心灵共鸣的场域。在指向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我们更需要时常停顿、反思,在感官的统合中感受时间的美好,守护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10期,原文约17000字,原标题为《无时间的时间:媒介时间观的结构变迁及思维转向——基于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mN6d0W5v_HknZoj7sgdDA。)

作者简介:

赵双阁,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魏媛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戴凌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