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科学研究的“好种子”如何长出产业发展的“金果子”?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如何顺利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新华日报与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变形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系列报道,聚焦江苏科创领域的一批“跨界者”。这些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双重身份的实践者,既区别于普通科研工作者,也有别于传统企业领头人。他们的身份蜕变与研究成果跨界融合的历程,既是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鲜活注脚,更是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的生动实践样本。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具身智能等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骆敏舟在机器人这条赛道上已经奔跑了整整9年。2016年,43岁的骆敏舟辞去中国科学院的“铁饭碗”,卖掉房子,几乎是“单枪匹马”从合肥来到南京,创办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集萃智造”),将实验室里的机器人技术带入真实的产业场景。
“在高校里,写论文、做专利,是有确定性成果的,但创业,九死一生。”创业9年,骆敏舟带领一支120人团队,将协作机器人这只灵活的“手臂”做到了极致。从免示教的智能便携式焊接机器人,到“会上楼”的咖啡机器人,团队共研制出7款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以及一系列场景化智能机器人,产品远销34个国家,在手订单超3亿元。同时,作为河海大学教授,他还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践行者,累计孵化企业57家。
集萃智造的前台墙上,印着“改变思维 拥抱变化”一行字,这也是骆敏舟从象牙塔跨进商业世界的深刻注脚。
一个“超前”的梦想家
对于从安徽农村走出的骆敏舟,挑水、割麦是他的童年记忆。2002年起,骆敏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实验室中第一次见到了六轴机器人。那时的机器人是产线上的“劳工”,还没有“思考”能力。但这足以让他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能让机器人来干农活,这该多好?这个朴素愿望,让他与机器人就此结缘。
2013年,当国内产业界还在专注工业机器人时,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骆敏舟,已经注意到了一个更遥远的目标——人形机器人。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当时国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刑天”,从全球近百支队伍中一路厮杀,入围了当时被誉为“机器人奥林匹克”的美国DARPA挑战赛。
当时深度学习技术远未成熟,赛场上的机器人走起路来像婴儿学步,一个开门的动作就能难倒众多团队。骆敏舟的团队虽未能走到最后决赛,但在参与这次国际赛事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相关成果也入选中国科学院“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
然而,越沿着纯科研的道路走下去,骆敏舟越感受到一种焦虑。他始终认为,“技术不应该被锁在保险柜里,而要去解决真实的产业痛点。”
读博前,骆敏舟曾在国企工作6年。这段经历让他对企业的现实困境有深刻认知。担任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主任期间,他致力将科研成果推广到产业一线,学着跟企业谈判、接项目、招人、筹钱,一路摸索。
2016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项目经理,鼓励顶尖人才前来创业。骆敏舟抓住这个机会,出任江苏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成立集萃智造投身创业。从工作安稳的科研人员,到前途未卜的创业者,他没有太多犹豫,“先迈出去再说”。
创业之初,骆敏舟跑遍全省,想要“集结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共同在江苏做一些事”。团队组建非常快,创立时接近20人,有来自学界的教授,也有来自产业界、投资机构的骨干。
创业维艰,骆敏舟首先要解决公司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远期理想,还没有迎来真正的技术突破,零部件也无法实现国产化,商业化前景非常不明朗。集萃智造需要一些脚踏实地、能带来现金流的项目。
在市场中找到“真需求”
创业初期,骆敏舟也踩过不少“雷”。“一开始,行业里什么火爆,我们就冲上去做什么,后来发现很多项目做出来没有成效。”公司不仅要“死磕”主营的机器人技术,还要分出精力去尝试制造柴油发动机控制器、阀门定位器等其他领域产品。这些项目技术难度不高,却都没形成规模化落地,公司很快陷入瓶颈,面临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危机。
“骆总看出了弊端,风格慢慢变得稳重。”公司副总经理康淼淼作为老员工,见证了这场关键转型。思考沉淀后,团队决定只做好两件事:机械臂与无人车。骆敏舟解释说:“这两者分别是机器人的‘手’和‘脚’。”目前,集萃智造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同时把机械臂和无人车这两样都做出来的企业。
骆敏舟选择的“手”,并非传统工业机器人那样的“大块头”,而是更注重轻巧、安全、易用的协作机器人。它像一个能与工人并肩作战的“学徒”,恰好击中了大量中小企业想实现自动化却又用不起的痛点。
为了磨好这只“手”,核心研发团队人数翻倍,骆敏舟也给予团队更充足的时间。康淼淼说:“针对难点,我们集中分析、集中攻克,效率反而高了。”
集萃智造自2019年推出首代协作机器人,在产品尚未定型时,第一批样机就投入产线。康淼淼回忆,当时团队甚至没有售后人员,遇到所有问题都由研发人员顶上,虽然产品暴露出不少问题,但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
在康淼淼的眼中,骆敏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工作之外,他随和可亲;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便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对产品有着极高的要求。
正是这种“死磕”的精神,让集萃智造的协作机器人技术不断突破。以焊接机械臂为例,最初产品已具备市场上相对先进的“拖拽示教”功能,工人可以手动引导机械臂完成轨迹录制,但客户反馈“还是麻烦”。“那我们就要做到免示教。”骆敏舟说。团队推出3D免示教焊接系统,通过高精度3D视觉,自动识别焊缝位置、形状及深度,彻底解放了人工。
如今,公司成功研发6款不同负载机械臂,历经4次迭代升级,不仅实现核心零部件全部纯自研,还成功攻克直流无框电机、高精度双磁编码器等关键硬件技术,从底层技术到系统架构均实现自主可控。产品最终进入了比亚迪、苏美达等知名企业的产线。
公司的另一款明星产品,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南京小咖”,更是把“用户导向”做到了极致。“做咖啡的机器人满街都是,但能自己坐电梯送咖啡的,全世界可能就我们一家。”骆敏舟的自豪不无道理:为了让无人车接过机械臂做的咖啡、自动过门禁、呼叫电梯,团队花了两年攻关。目前产品已经开始量产并投放。
在海外市场,骆敏舟给团队充分授权。公司国际贸易总监冯智华表示,团队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了主攻欧洲的策略,推出焊接机器人和咖啡机器人这两个主打产品,精准抓住了市场痛点——前者针对的是欧洲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后者则迎合了全球盛行的咖啡文化。
截至目前,集萃智造已研制出7款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以及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等产品,产品进入包括俄罗斯、德国等在内的34个国家市场。公司已申请专利3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80余项,还参与3项以上团体与国家标准制定。
回归梦想的“北极星”
人形机器人,是骆敏舟创业故事的起点,也是他心中那颗从未熄灭的“北极星”。但在那个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这个梦想只能暂时被搁置。
行业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路径变得清晰。人们意识到,人形机器人正是一个能搭载人工智能技术、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具身智能”的时代大幕拉开。而早已手握成熟“手”和“脚”的骆敏舟,稳稳踩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现在,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已经不是大的难题,”骆敏舟说,“特别是近两年人工智能、电子工程、运动控制等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形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回归梦想的骆敏舟,选择了一条技术门槛较高的路径——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相比大多数公司的全电动方案,电液伺服机器人爆发力强,可在崎岖路面等复杂环境下行走,更能胜任农业采摘、灾害救援等真实场景。
在具身智能时代,所有玩家面临着同一个终极难题:泛化。泛化意味着机器人要能举一反三,去完成从未学习过的任务,这正是眼下骆敏舟攻坚的方向。以团队正在研发的农业采摘机器人为例,“摘果子”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对机器人感知和执行能力的考验。如何在一片绿叶中识别出成熟的果实?学会了摘番茄,如何“无师自通”地学会摘苹果?
“摘一个果子不稀奇,能自己去摘成千上万个,实现能力的泛化,这才是目标。”骆敏舟说。新的“数据驱动”范式,正是解决之道,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反复模拟,在海量视频数据中学习,最终理解人类的语言指令。
为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集萃智造联合了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研发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团队在2024年12月推出了“集智A1”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采用半人形轮式底盘结构,根据其平台搭建的“智能陪护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还在今年9月成功入选国家级养老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
“整个社会在转型,公司要转型,个人也要转型。”骆敏舟的目标很明确,带领集萃智造从一个核心部件制造商,彻底转型为围绕具身智能进行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
如今,公司对人形机器人的投入策略十分清晰,其本体和控制系统大量复用了成熟的机械臂和无人车技术,更多精力聚焦在上层应用开发。“中国机器人产业接下来的挑战,是能否基于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技术,打造出真正‘好用’的产品。”骆敏舟说。
【记者手记】
梦想家与实干家
采访骆敏舟,像是同时在与两个人对话:一个是对人形机器人抱有理想的梦想家,另一个是曾被市场“捶打”、有着清醒认知的实干家。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他身上拧成一股绳,将他从象牙塔顶端,一路牵引至商业世界的浪潮之中。
在科研路上持续深耕,让他拥有了超前视野。十多年前就投身于人形机器人“无人区”,这让他对具身智能的理解远超常人,在新的机会来临时能够迅速把握。
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他不断明晰发展方向。创业初期遭遇瓶颈时,他果断聚焦机器人的“手”和“脚”死磕市场。在他看来,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是全能型选手,既要盯技术、抓市场、管团队,也必须亲自拉单子。
梦想,让他看得更远;实干,让他走得更稳。“不要闭门造车”,这是他给年轻科研人员最恳切的建议。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那些在实验室里看起来无比酷炫的技术,与能让客户掏钱的“好用”产品之间,隔着一条鸿沟。跨过这条鸿沟,是一个科学家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初那个遥远的梦想,才终于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
【人物简介】
骆敏舟,1973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现任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主攻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方向,担任国内多个知名核心期刊的审稿专家,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并授权发明专利97项。曾任中国科学院常州中心主任、常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2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易臻
摄像 赵宇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