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城市治理不妨多些“飞瀑红枫”的创意

城市治理难题不少,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徐州,一片废弃的采石场经过生态修复,如今春有繁花、秋有红枫,飞瀑景观与环山木栈道相映成趣,彻底摆脱了昔日的荒芜。这一转变,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为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难免留下“伤痕”,甚至是“伤疤”,常常因为积重难返而大煞风景,与现代城市的理念格格不入。徐州这片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次对城市废弃地的深度改造。通过运送两万多立方米客土填补沟壑,栽种两万多株乔灌木,在乱石堆上开辟出550米环山木栈道,并引入水源打造飞瀑景观,这片曾经的“城市伤疤”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种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更是一种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与利用,体现了城市治理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智慧。

“飞瀑红枫”的创意,不仅在于其生态价值的实现,更在于其与城市人文的深度融合。飞瀑景观的引入,不仅改善了局部小气候,还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环山木栈道的建设,则让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生态与人文的交融,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飞瀑红枫”的创意实践,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它告诉我们,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勇于尝试。只有通过创意引领,才能让城市治理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创意实践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城市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有的地方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往往有畏难情绪,对棘手的问题绕着走。遇到上级检查、评比,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做一些表面文章,或是把裸露的山体刷上绿漆,或是插上树枝装“绿化”,或是建上一堵“遮羞墙”粉饰太平,就是不肯下力气做实事。当然,也有的地方力度很大,把所有的“老破小”一拆了之,把荒山削平,把沟壑填平,这样子看似治理彻底了,却也破坏了自然、违背了规律,遇到气候地质异常就会遭到自然反噬,导致无法收拾的尴尬局面。

徐州最新营造的“飞瀑红枫”景观,只是其城市治理诸多创意的一个。作为老牌矿区、重工业基地,历史给城市留下了许多“伤痕”和“伤疤”,但他们没有回避难题,也没有蛮干乱来,而是下绣花功夫,进行一点一点的改造,既保留了自然原貌,留住了乡愁,又让整片区域焕然一新。如今,采矿沉陷区成了市民争相打卡的公园,满目疮痍的荒山沼泽地更是成就了“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胜景。这既是一种创意,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这种创意实践,将废弃地、荒地等转化为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美丽景观。同时,我们也希望城市治理者能够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感受,通过创意引领,让城市治理更加人性化、更加有温度。

“飞瀑红枫”的创意实践,不仅为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的深刻哲理,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百姓靠山”的现实体会。当“飞瀑红枫”的创意在城市治理中遍地开花,城市将变得更加美好。

(胡波)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