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五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微短剧《长空回信》正在各大视频平台热播,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英雄写给亲人的家书,更是历史对今天的回音。”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总导演、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如此评价。该片选取五位抗战空军烈士的家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尘封的历史在荧幕上“重生”。
五封家书,五种家国情怀
创作团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选五封家书,每一封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精神。
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致叔父信中写道:“当此国族存亡绝续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字字铿锵,道出年轻飞行员的视死如归。他们中许多人牺牲时,不过二十出头;“生在现在的中国,不容偷生片刻”,空军烈士刘粹刚致妻子的信,背后是永远无法兑现的团圆承诺;“愿抛头颅,洒尽热血,只为守护山河安宁”,飞虎队队员张大飞的寥寥数语,尽显赤胆忠心。
而烈士陈怀民妹妹陈难致美惠子的信,或许是战争史上最为特殊的一封。在哥哥陈怀民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空中对撞牺牲后,陈难写信给敌方的妻子美惠子:“我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双手互相友爱地握着……”信中流露的悲悯,跨越国界与仇恨,闪耀人性的光芒。
王方的办公室堆满航空史料与模型。2005年,他和团队扛着摄像机,追随着随着中国空军抗战的历史痕迹,走遍中国寻访和记录那段历史,参与创作纪录片《血捍长空》。那时,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尚在人世,并参与了纪录片拍摄,对哥哥的思念从未停止。
20年后,王方带领团队用AIGC技术重新讲述这段历史,重新将陈难写给美惠子的那封《我现在以什么来安慰你的信》展现在屏幕上。“如果说20年前我们是用全景记录历史,那么今天,我们是用AIGC再现那些细微却动人的历史瞬间。”
用AI演绎历史,细节考据是灵魂
在《长空回信》中,信纸构成了剧中的“意象空间”。墙壁、地面皆由书信铺就,AIGC技术极大释放了创作团队的想象力。
工作室中,南艺学生王歌骏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实景拍摄的战机模型,“买来后还要手工做旧、上金属漆,让它有历史感”。他介绍,团队使用机械臂拍摄模型与实物道具,再通过AI生成场景。“AI生成就像‘抽卡’,往往要尝试多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例如,陈难与美惠子樱花树下“相遇”的场景,就反复生成了十多次。
“AI可以做特效,但不能替代历史考证。”为指导AI“读懂”历史,团队指导老师刘先瑞带领学生多次查阅资料,并前往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实地感受。为此,每集都设计了一个核心信物:护目镜、手帕……
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3000多位航空烈士的姓名。“他们中很多人只有20岁出头。”王方常在此驻足,“我们将这部片子命名为《长空回信》,因为这不仅是他们写给亲人的信,更是历史写给今天的回信。”
11月8日,微短剧全网首播。五封书信的故事逐一浮现,有观众感叹:原来人工智能也能如此有温度,历史的呼唤在今天得到了温暖的回应。
AI不降门槛,反升创意要求
“很多人认为AI让创作变简单了,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先瑞认为,“AI把专业门槛从技术能力转向了审美与构思能力。”
传统影视拍摄是“所见即所得”,而AI创作需要导演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画面,再用语言精准描述。“这对编导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团队成员耿子岳深有体会:“我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AI时代更需要个体的创造力。你既要有想法,也要懂技术,还要有审美。”
这不仅是技术与人文的碰撞,更是一封从历史天空寄出的回信,等待每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亲手拆封。
“我们不曾听见炮火,但能听见回响。我希望这段历史被更多人记住。”王歌骏说。他的父母曾是空军,这让他对这段历史怀有特殊情感。在《长空回信》结尾,烈士的真实照片被AI“唤醒”:他们凝视镜头、微笑、望天、走向战机……当这些年轻的面容在80年后重新“活”过来,就仿佛历史真的给出了它的回信。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