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早,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江凌花园72岁老人沈旭娟从菜场回来,走进小区2栋3单元新加装的电梯。一阵欢快的音乐传来,老人拎起菜篮就到了家门口。
曾经,沈旭娟一度想搬离住了30年的老房子。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小区却越来越破落,沈老的邻居搬走了许多,社区也没了往日生气。
这几年,情况有了变化。江凌花园始建于1995年,有22个单元,除了自带电梯的两个单元,剩下的20个单元已加装电梯16部,加上新签约的2部即将动工,加装率将达90%,是扬州老小区中最高的。有了电梯,老人们出门方便,沈旭娟也选择留下来。
江凌花园所在的树人苑社区,地处扬州老城闹市区,也有着众所周知的困惑,“没人、没钱、没资源”。广陵区汶河街道树人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马莹说,2020年她刚到社区时,树人苑就很“老”:一是老人多,5548人的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三成,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集中;二是老房多,最早的建于上世纪70年代。
为了改变社区面貌,马莹做了一次大胆尝试。2020年,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但怎么用却是个问题。马莹邀请54名居民代表走进来,现场每人发一张平面设计图,请大家规划每个房间的用途,“心里的社区是啥样,大家就画成啥样”。
老人要记忆馆、书画室,孩子要科普空间、图书馆……几年下来,1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装下居民们共同的心愿,记忆馆里藏着老人当年的军功章、结婚证,柜子里摆放着孩子们五颜六色的手工作品。
有了人气,老旧小区改造的事更好办。马莹说,最初,装一部电梯耗时一年,现在三五个月开工。“加装电梯,关键是统一想法。每加装一部,就组建一个‘攻坚小组’,有意愿、有威望、有说服力的居民担任‘领头人’。”
有人盯进度、有人管账目、有人做协调。76岁居民蔡强回忆说,加装电梯一楼住户不同意,“攻坚小组”一户一户跑。为了解决一楼采光问题,社区还联系隔壁单位,把单位围墙后移2米。家住石塔桥南24-2幢3单元的居民张杰在社区网格员协助下,挨家挨户签字确认,协助制定加装方案,电梯建成仅用不到3个月。
今年,老房自主更新也有了进展。墙面空鼓、瓷砖剥落、屋顶漏水,石塔桥南新村居民们头疼已久。居民李小芳家墙皮脱落严重,风一吹就看到墙体红砖。今年,政府出90%的维修费用,她和邻居掏出2000多元,房顶重新做了,外墙焕然一新。“我们自己做主更新,每户按面积算改造费用,细到小数点后两位,公平公开。”李小芳说。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各方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马莹干社区工作越来越起劲。她说,社区有12个社工,自然没法事无巨细。而社区里,24个社团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活动,12家社会组织承揽大小事,数不清的志愿者活跃在居民身边,从环境改善、邻里纠纷,到安全排查、高龄服务等,都有居民的身影。“这就是老社区的活力所在。”马莹告诉记者。
这五年,马莹和居民们交上朋友,居民也愿意在集体的事上想办法、出力气。“有困难搭把手是‘熟人社会’的法则,是老社区魅力所在。社区做的就是一根纽带,把居民连接起来,大家的事大家办。”马莹说出心得。
最近,81岁老住户胡敦骐搬回了江凌花园。他感叹,老社区更有人情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实习生 华志浩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