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东时评|解决儿童社交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块手表

据多家媒体报道,以小天才为典型的儿童电话手表因其封闭的社交机制,已成为中小学生中间的“社交硬通货”,形成了所谓的手表社交圈,除了“扩列”加好友、冲点赞等交友模式外,还衍生出买“靓号”、卖“高粉”账号乃至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交易。一时间,小天才的“儿童社交”模式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有媒体批评,以好友量、点赞数为核心的“儿童社交”模式,助长孩子的虚荣攀比心理,衍生出的灰色产业链会占用孩子的时间、精力,甚至扭曲其金钱观,强社交功能会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这些批评和担忧不无道理。但解决儿童社交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一块手表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社交货币,社交需求和比较心理是人之常情。我们是否更该思考:该怎样帮助孩子划清“工具”和“玩具”的边界?为何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依托于虚拟的好友数、点赞量?

有教师朋友分享过两个例子:一个学生的电话手表只保留了词典、课程表和紧急通话功能,放学前他会用手表拍黑板上的作业清单,说“这样妈妈就知道我要做什么了”;另外一个孩子配有顶配手表,但家长不管后台设置,孩子上课刷短视频、加陌生好友,甚至用手表充值游戏币。同样是电话手表,却出现截然不同的使用情况,说到底,家长对于电话手表的定位、使用规则是否划清边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话手表究竟会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是“学习助手”。

而对于电话手表可能带来的畸形交友模式和灰色交易,我们也该想想,孩子是否在现实世界获得了必要的关注与肯定。阻断社交灰色交易链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让孩子意识到,可靠的友谊在于真诚相待,人的价值来自其内在品质与真实能力,而非虚无的数字比较,那就很难从根子上减轻孩子的社交焦虑与社交依赖。

当然,这并非为厂商开脱。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设计必须恪守伦理底线,不能过度突出社交圈子来“绑架”孩子与家长。但在数字时代试图用“隔绝”来保护孩子,不太现实,也无必要。要解决电话手表存在的问题,厂商应承担社会责任,设计更健康的互动机制,学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孩子辨别虚实,家长也得提升数字教养能力,共同制定使用规则。

(苏群超)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