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朱自清《背影》发表百年:从桨声灯影到长江新篇,照见南京百年转身

今年11月22日是朱自清《背影》发表100周年。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回忆了他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时,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的故事。百年以后,浦口火车站文化旅游区里立起朱自清先生清癯的塑像,身旁长椅上,几个鲜艳的橘子摆在父亲为他订做的紫毛大衣上,被游客摩挲得发亮。

如今《背影》依然是部编版教材里的宝藏课文。一道背影,缘何温暖了一整个世纪?又如何点亮了街区的新生,照见六朝古都从“古董铺子”到“桨声灯影”再到拥江发展的时代新篇?记者踏上了寻访之路。

一篇课文

为何温暖一个世纪

“《背影》通篇都是白描,唯有橘子是上了色的。”谈起祖父的名篇,朱自清之孙朱小涛非常动情。

朱小涛的父亲朱闰生是朱自清与第一任妻子武钟谦所生,朱自清曾为这位妻子写下感人肺腑的名篇《给亡妇》。朱闰生就是《荷塘月色》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中的闰儿。朱小涛统计过,在不同时期入选教材的祖父散文至少有九篇,包括《背影》《匆匆》《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威尼斯》《飞》等,这和他清新朴实、注重表达个人真实感受的散文风格有关。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背影》。

《背影》为何传颂不绝?这个话题,朱小涛无数次被问到。“散文家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中有过一段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1959年出生的朱小涛从未与祖父晤面,却通过他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的文字,读懂了他内心最柔软的深情。

值得注意的是,浦站送别发生在1917年,《背影》则写于1925年,中间漫长的8年里,朱自清从新婚小伙成为4个孩子的父亲,生活阅历的增加、养育儿女的辛劳,使他逐渐理解了父亲。“祖父在《儿女》中写他曾给叶圣陶写信,说‘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可见做父亲的难处。”对《背影》背后的父子龃龉,朱小涛并不讳言:“祖父在扬州中学做教务主任时,专制的曾祖父曾经直接领取过他的工资;在祖父小说《笑的历史》中,他讲述我祖母在旧式大家庭中的悲剧,‘男人笑是不妨的,女人笑是没规矩的’,被曾祖父认为‘揭了家丑’。他们父子之间的隔阂,实际是新旧两个时代碰撞的悲剧。”

百年来,对《背影》的评价曾有过不同的声音,台湾作家余光中讽刺作者的几次落泪“未免太多了一些”。而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牵头撰著《南京百年文学史》时,特意强调了《背影》应有的历史地位,并将它作为南京文学史的高光时刻。

“新文学的理论奠基人周作人曾倡导以‘普遍与真挚’作为新文学的美学追求。所谓‘普遍’,即‘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情’;所谓‘真挚’,即‘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背影》正是体现了‘普遍与真挚’的典范之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彬说。在他看来,在新文学普遍表现父子冲突的“弑父”时代,《背影》表现的却是基于父子和解的“爱父”,使普通读者能在《背影》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和自己的父亲,“在这一刻,我们的悲欢因《背影》而相通”。

从凋敝到“国保”

浦站更新步履不停

20年前,朱小涛来到浦口火车站寻访旧事。那时浦站已停办客运,满目荒烟蔓草,人迹寥寥。2013年,浦口火车站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其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重焕神采,附近建筑遗存成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2021年,浦站作为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启动,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简称扬子国投)力邀著名建筑大师团队参与,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真性、沧桑感,又增添了新建筑介入的时代感。

饮一杯“背影咖啡”,买一件橘子文创,昔日“锈带”浦口成为市民游客city walk的好去处。

“浦口得名于浦子口城,是一座明洪武四年建成的卫城,又称浦子卫,比我们熟知的明城墙还要早。”南京作家、地方文史学者薛冰告诉记者,“近代以来,浦口作为金陵要冲、扼守长江天堑的地位继续彰显,晚清开工建设、连接天津和南京浦口的津浦线,在浦口经由火车轮渡抵达下关后,接通沪宁线;浦站附近还有浦镇车辆厂,专门制造火车。当时朱自清到扬州奔丧以后,之所以没有直接北上,一个原因就是扬州当时还没有火车。”

因此《背影》背后藏着一段以南京为关捩的铁路史。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关键节点,无数的历史华章从这里发散并非偶然。

“1919年,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幸好遇到老乡解困;1929年,孙中山灵柩经津浦铁路从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又通过浦口码头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1933年,2000余箱故宫国宝抵达浦口火车站,滞留了20多天后转运至上海。”扬子国投相关人员介绍道,“1949年,为避免古都南京遭受炮火毁坏,军委和总前委在渡江战役前夕发动‘三浦战役’,占领长江北岸;4月23日晚,解放军由浦口码头渡江,次日进驻总统府,浦口火车站作为解放南京的前哨阵地,永载革命史册。”

在梳理了所有这些文史材料以后,浦站更新项目文保区文化创意总监、南京观筑历史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卫新发现,“背影”的故事不仅最有名,而且构成了所有记忆的辐辏点。

“交通枢纽见证重逢和离别,凝聚了无数丰富的情感,是最有文学性的场所之一。”陈卫新擅长用文学思维介入城市更新,“在如今的浦站街区,‘背影’成为拥有强大包蕴力的能指,指涉人伦的温情,也拓展为新中国‘争气桥’建设者的‘身影’,长江南岸林立高楼投向北岸的‘剪影’,城市从‘近江不见江’到江岸整治的‘背影’。站在这片从‘锈带’蝶变而来的景观带上,游客或许也能找到自己与城市发展的‘叠影’——因此‘背影’实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与城市记忆的重叠。”

眼下,一批周边历史建筑在织补修复的基础上得到活化利用。1号建筑原属于连通浦站和浦口码头的风雨长廊,如今开了一间“风雨廊书店”作为南京江北图书馆分馆,登上三楼可以眺望寥廓的江景。浦口大马路12号建筑变身民宿,墙体外部加装的钢结构绿色消防梯成为网红打卡点。附近这段铁路依然发挥货运功能,行人三三两两,在铁轨旁耐心地等待交警开闸,还有人扛着长枪短炮而来。站在天桥俯视铁轨的尽头,百年光阴从指尖流淌。

街区里一间不起眼的老破小,写着“记忆中的浦口”“岁月的背影”,墙上挂满了地名牌:新华街、东三巷、左所大街、码头街西巷、大马路、津浦路……当然还有龙虎巷,距离浦站不到7公里。

“天津开埠较早,近代化转型也较早,所以当年津浦铁路修建时有大量天津籍铁路工人参与,他们在浦镇车辆厂附近,按照天津风格修建了一批清式民居,所以我们老南京又把龙虎巷称作‘天津街’。”薛冰说,“这片历史风貌区是南京非常有特色的北方建筑,也是浦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纳入浦口文旅的大文章中。”

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驶向350km/h的长江新篇

百年前朱自清写下《背影》时没有想到,他的名篇凝聚起很多人心中的“背影”,也见证了无数新的起点。

新华日报退休媒体人魏长健,他的父亲魏兆生是津浦铁路的巡道工,也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他深情回忆父亲30余年拎着变换光色的老式手提巡道灯,每天折返于东葛车站至花旗营站,一根一根枕木巡查,一天要走16公里。父亲告诉他,1963年他诞生在津浦线东花工区的那一刻,正逢午时南下的那趟绿皮慢客鸣笛驶过铁路大桥,停靠在1公里外的永宁北站。小时候他经常沿着铁路线玩耍,采野果、拾煤渣、捡香烟盒,以及在雨雪天给父亲送饭。

魏长健父亲留下的老屋

多年过去,父亲的那盏“灯”仍未熄灭。2023年魏长健退休后卜居浦口,在全国各地搜罗铁路老物件,请来留欧设计师孔德钟,修缮父母留下的老屋。他还保存着1966年南京市人民委员会颁给父亲的“五好职工”奖状,盖有时任市长岳维藩的私印。曾几何时,一个细节令他耿耿于怀:“我家屋后的滁河铁路大桥,每一块钢梁上都印着‘made in England’,桥头还有被日本人炸毁的碉堡……”

右二为魏长健

如今,那段民族历史的屈辱背影,正被北沿江高铁和南京北站建设的“宏影”所掩映,350km/h的设计速度,刷新“澄江如练”,再绘“繁华竞逐”。

奇妙的是,朱自清似乎“预见”了这一切。在陈卫新看来,朱自清对南京的城市叙事影响深远。“他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背影》无意中勾连起南京城近年来的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前在明城墙范围内发展的‘小江时代’(秦淮河又称‘小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夹江建设河西新城、布局外秦淮河的‘入江时代’和如今将主城区拓展至江北、拥江发展的‘大江时代’。”陈卫新说,“眼下我们正建议推动南京长江沿岸步行路线的开发,从五马渡到浦口火车站,其实串联起了从六朝到民国的漫长记忆。”

华灯初上时分,陈建华创作、朱小涛撰写铭文的朱自清铜像在夜色中绽放温暖的光亮。旁边长椅上镌印着一行字“南京最有温度的椅子”。

浦口码头的轮渡半小时一班,至今是南京公交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15分钟的渡江时光里,人们纷纷慢了下来,不再追求点到点的直接抵达,而是在“渡”的过程中欣赏夕阳洒落江面,在2元的船票里感受博爱之都的温度。这段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城市“锈带”,终于通过活化擦亮,回到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黄浦路的悬铃木沙沙作响,把此刻装订成岁月的书签”……“背影咖啡”的明信片墙上,有游客在今春写下诗行。眼下,街区即将举行“一起拾秋光”秋季主题活动、百年车站记忆展,11月22日当天还将举行主题纪念活动和背影文学漫谈会。

“今天的最后一缕夕晖,正是明天第一缕曦光。往后是回忆,朝前是盼望。”魏长健说。如今他多么欣慰,一座记得住背影的城市,终于让背影转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图片由扬子国投提供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