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深读|不腾地、不改村民身份!常州首推城中村自主更新

谈到城中村,人们脑海中总会联想到房屋破旧、违建扎堆的景象,与城市整体风貌格格不入。过去,解决这一难题,多以土地征收、城市开发为主要路径,但巨大的拆迁成本下,为平衡资金,不少地块原址盖起了密集高楼——城中村的“表象难题”虽得以化解,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开发强度,也让片区风貌为之受损。

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既改造了城中村,消除了脏乱差,又不给城市“添堵”,让村民融入城市?

答案藏在常州的创新实践里!作为率先启动城中村自主更新的城市,常州市钟楼区不再腾地搞开发,也不改村民身份,以“原地翻建、自主参与”模式,推动新闸街道大丼村-陈家塘、西林街道老凌家塘开启蝶变。通过翻建宜居社区,配建美食街、游乐园等设施,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主人翁”。近日,大丼(dǎn)村一期新房竣工交付,老凌家塘三八河精品美食街区开业运营,这片盘踞常州环路高架沿线17年之久的城中村片区,由此焕发新生。

出新后的“烟火凌家”美食街 (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告别拆迁依赖,城中村自主更新破局

大丼村—陈家塘是新闸街道新闸村下的自然村,紧靠常州南北大动脉龙江路高架,一条两米宽的小路,把村子和背后的高架桥,以及高架桥后层层叠叠的高楼群分开。记者11月7日现场看到,刚交付的6套新房两户一拼、南北通透,户型是农村常见的“两层半”,但经过设计师改造后,结构更加合理,外观也显洋气。

“快请进,里面请!”今年75岁的大丼村村民蒋亚明上月底刚拿到新房,正忙着给房子装修,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新房,一层是客厅,被他当作堂屋用,旁边一个卧室;二层两个卧室,主卧有个大阳台,阁楼虽说是“半层”,其实空间很大,高于2.2米的空间可以当房间用,也能装修成活动室。

老房翻建期间,蒋亚明和老伴住在儿子家,半年下来,还是不习惯“楼上”生活,盼着早一天能搬回来住,如今每天盯着装修进度,“还是这房子好,上顶天下立地,新房装修好,我就搬回来养老。”蒋亚明站在门前比划着,进户台阶要改成短坡,方便以后推轮椅上下。

大丼村—陈家塘6栋新房背后,是尚未改造的老村,放眼望去高高低低、斑斑驳驳的,在周边楼群、绿地、高架的城市背景里,显得十分扎眼。“大多数民房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统一规划,又老旧又杂乱。”新闸村党总支书记唐李君告诉记者,村里老房房龄四五十年了,不少已成危房,木门开裂、墙体剥落,有的房子空关多年,连门窗都没了。眼下除一些老年人留守,村里多数民房要么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要么闲置着。为增加出租面积,或是开家庭作坊用,不少家盖了违建,“东伸一腿、西出一脚”的,把村子搞得杂乱无序,一点看相都没有。

改造前的大丼村—陈家塘

距离大丼村—陈家塘约10分钟车程的西林街道老凌家塘同样紧挨着龙江路高架,两溜联排新房刚建成,与旁边歪歪斜斜、密密仄仄的老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是常州城西门户,曾是华东最大菜篮子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源地,村里自建房十分密集,后来市场迁走了,但问题留下了,房屋老旧、配套设施差、安全隐患多。“老房子不敢住下去了,不但闹心,而且揪心。”村民凌建琴去年搬到了女儿家住,她家房子1982年建造,当时用的空心砖,质量不好,一到黄梅天,里面漏、外面淹、下水道堵,用电动不动跳闸。

大丼村—陈家塘、老凌家塘这些城中村都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村子这么破旧,又在建成区内,为何不早些改造?“大伙儿有观望心理,指望政府来兜底,像过去那样拆迁,不但省心省力,开发后还能拿上几套房。”钟楼区住建局副局长谢宇介绍。

过去,钟楼区解决城中村问题,大多通过拆迁改造,土地征迁为城镇开发用地,村民置换身份。然而在房地产深度调整背景下,继续采取拆迁征收成本巨大,开发后商品房难以尽快去化。据测算,老凌家塘片区占地193亩,包括4个自然村组共146户,若采用拆迁安置模式,无论是街道还是开发单位都难以承受。“基本不具备通过征收拆迁再开发的可行性。”西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丁勇说。

借鉴城市更新经验,尊重村民生活习惯

从巴望着哪一天拆迁,到如今“拆不动也拆不起了”,从盼望政府兜底,到居民自掏腰包,钟楼区新闸街道、西林街道两个城中村试点自主更新,在村民当中掀起了波澜:“周围好多村子过去都拆了,为什么我们村不拆了?”“自主改造,自己出钱,我们有多少话事权?”“新房面积能增加多少,会比原来宽敞吗?”……村民们议论纷纷。

为此,村委会组织村民组长、热心村民代表到群众中开展说服引导,把市场的形势、政府的考虑一一向村民耐心解释:过去好多村子拆掉了,是由于当时建设发展需要,现在整个城市都不大拆大建了,转向城市更新了;如果拆迁安置,眼下房地产市场在调整,我们就是能拿几套房,卖不掉也不好租,弄不好会“砸”手里;再说,拆了让你住高楼,会舒坦吗?还不如原地翻建,在城里弄套“别墅”住住,岂不很美?

耐心解释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打消了他们“等靠要”的心理。由于多数家庭改善居住环境愿望迫切,加之地处主城边上,村民们大多从事二三产,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有自主更新能力。但更大的难题是这是我省首个对大城市城中村自主更新,没有先例可循;和城市更新有什么不同?村民怎么组织?改造资金村民和集体怎么分担……这些问题都摆在面前。

为此,钟楼区一方面到南京、苏州等地学习城市更新经验,这些城市“增容不增户、优化不恶化”的旧改经验,同样适合城中村“拿来就用”,建筑面积适度增加,但户数零增长,杜绝无序扩张,另一方面成立村民理事会主导议事协调,组建投资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参考了房地产开发流程,实现项目规划化报批与建设。

老凌家塘一期43户经过沟通动员,均同意参与自主更新,推选出7名理事会成员,在街道专班指导下,联系村委会,代表村民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经双方协商,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村民承担房屋建设成本及部分公建配套费,其中每平方米1800元为新房建设成本,村委会作为集体土地权利人,负责场外基础设施改造和水电气、基础通信改造。村民理事会通过招标选择老房翻建施工方,村民的许多意见得到了采纳,如尊重村民生活习惯,一楼特意打通了后门,还设计了独立停车位,方便进出。

为确保改造后户型齐整,老凌家塘一期规划了15户共4栋联排别墅,设置了120m2、165m2、200m2、240m2、285m2五种户型。村民若想拥有更理想的户型,可以互相协商调剂面积,现有房屋小但有经济实力的村民,可以向其他参与更新改造的村民购买其名下建筑面积指标,以换取建造大面积户型住房的权利;而现有房屋大但家底薄的村民,选择建造小一点儿的新房,通过面积指标“变现”缓解经济压力,实现多方共赢。

大丼村一期新房交付

住建部门和街道对规划方案、建设规范全过程指导和帮助。谢宇告诉记者,城中村自主更新,如建筑退让、日照间距、停车位配比等,都结合商品房住宅小区标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按照优化不恶化原则进行规划建设。村民若手头紧张需要贷款,还可享有前三年免息的政策赋能,大大减轻了还贷压力。房屋翻建中,村民可以按照不超过原合法建筑面积20%申请增加面积。

城市“灰色补丁”,变身“活力拼图”

乱搭乱建、挤挤挨挨的城中村“全体起立”,更新改造为齐整的联排小区,户均建筑面积变大了,结果宅基地总面积反而压减,建筑密度显著降低。以大丼村-陈家塘项目为例,更新前村中建筑密度约69%,更新后建筑密度反而降到45%。节约出来的空间加上土地规整后的边角地、插花地,一并纳入城中村社区服务和物业开发。在大丼村-陈家塘,与6套新房一起“上新”的还有家门口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篮球场。

“这就是集约开发的好处,城中村不再起高楼,就可以整合出土地空间补上各种服务设施,对标城市社区建设。”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钟楼分局局长陈一江介绍,自主更新后统规统建,村民不但住有宜居,还能便捷享受社区服务、商业配套。

利用自主更新,老凌家塘盘活了“烟火凌家”美食街,商家月营业额普遍增加了3万—5万元。29户沿街商用民房由村委统建,位置好的店铺年租金达五六万元。围绕整村更新,村内规划建设公共邻里中心,村西打造网红美食街,村南改造闲置苗圃,在林下建设“森林秘境”儿童无动力乐园,村东、村北市政绿地补植花灌木、增加小品,融入龙江高架生态长廊——通过城中村自主更新,老房翻建与集体资产盘整、商圈业态重塑、街区公园和外围绿廊建设打包实施,提振整个老凌家塘地块的生机与活力。

“城中村自主更新后,新村融入城市,化身城市的一个社区单元,城市也敞开怀抱,与村民分享公共服务。”谢宇手指规划图说,在两个村周边,菜场、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医院、综合体等一应俱全,构建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

西林街道还为老凌家塘村民提供了教育专项激励政策,辖区内冠英小学、姜椿芳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向村民子女开放。“城中村历史上曾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今村民在城市‘重建家园’,城市张臂拥抱他们,置办一切。”丁勇说。

然而享受这样的环境和配套,村民却是住在低密度的联排别墅内。从空中俯瞰,清新淡雅的村民小区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高低错落。“这些城中村彻底改造后,将成为龙江高架边一道风景,守住了城市边界。”谢宇说,城中村自主改造后降低了开发强度,与周遭环境十分融洽,把“城市补丁”变成了“活力拼图”,体现了和而不同、包容发展的理念。由于钟楼区开发强度在常州市最高,为此该区尚存的113个城中村除非有重大工程建设需要拆迁,大多要么环境整治,要么自主更新。

城中村更新后,村民身份不变,新房申领集体产权房证,村集体依然保留。“这样做的好处是,村民不仅享受城市的便利,还能分享城市化的红利。”唐李君告诉记者,得益于周边产业发达、地理位置好,近年来新闸村发展物业经济、标厂经济,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去年还与兄弟村合资购置了厂房用于出租。

利用集体积累,新闸村为村民谋了很多福利,每年年底家家都能拿到集体收益分配。“住宜居小区,享城市服务,分集体红利——做‘都市里的村民’,挺好!”唐李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顾巍钟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