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久坐、熬夜、吃饭晚……这些习惯正在悄悄破坏你的“血糖防线”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数据显示,在全球约5.89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大约70%处于工作年龄。要小心办公室里这些习惯,正在悄悄摧毁你的“血糖防线”。

 职场人士的哪些习惯 

 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显示:每天静坐超6小时的人群,慢性病风险增加26.7%。

• 平均每天静坐时间过长,肌肉对葡萄糖的消耗几乎停滞。当胰岛素不得不“强行搬运”血液中堆积的糖分时,抵抗便悄然形成。

睡前1小时吃晚餐会导致胰岛素降低,葡萄糖升高。每天2杯含糖饮料使糖尿病风险增加,代糖饮料同样会增加风险。对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群,睡眠不足6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

 血糖忽高忽低 

 可能是脂肪肝惹的祸 

临床中,很多人用尽了办法血糖还是像坐过山车,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器官:肝脏。研究表明,脂肪肝与糖尿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

• 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进而引发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积累,从而诱发脂肪肝;

• 一旦出现脂肪肝,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量会减少,使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

图片

脂肪肝是发生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甚至肾脏疾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光盯着血糖的水平,还要盯着代谢的状况,尤其是血脂、脂肪肝等。

 每3人就有1人 

 处于“糖尿病前期”


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不断升高。根据《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2015-2017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

这意味着,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从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过渡的中间状态。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血糖水平已高于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只要符合以下三个指标中的任意一个,就是糖尿病前期:

· 空腹血糖 6.1-6.9 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 7.8-11.0 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 5.7%-6.4%

图片

糖尿病前期距离糖尿病还有多远?

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之间,仅有一步之遥。统计显示,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若不及时干预,约90%的人最终将发展为糖尿病

因此,对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而言,早发现、早干预,是远离或逆转糖尿病的关键所在。

图片
资料图 龚婧摄

“糖尿病前期”

 身体的6个求救信号 

“糖尿病前期”是身体发出的最后警告,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窗口”。很多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并无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人可能出现以下表现,不要忽视。

1. 餐后疲倦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应该帮助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但胰岛素抵抗时,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反而感到缺乏能量,导致餐后容易出现疲劳、嗜睡的现象。

2. 皮肤瘙痒

高血糖状态下,身体的水分流失增加,皮肤的水分含量减少,变得干燥、粗糙,容易引起瘙痒。

此外,皮肤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皮肤表面的油脂和汗液分泌减少,导致小腿皮肤干燥、脱屑、瘙痒。

3. 频繁口渴

正常人出现口渴的现象,主要是身体内需要水分引起的,可能会在饭后、运动后明显。

糖尿病前期患者出现口渴情况,主要因为血糖水平有所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引起口渴,口渴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时间区别。

4. 总容易饿

饥饿感明显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个主要症状,患者会突然食欲大增,并且吃很多也不能够缓解饥饿。这是由于机体丢失的糖分增加,患者会出现典型的食欲增加,可表现为进食多、易饥饿。

5. 体重下降

尽管食欲增加,但由于患者摄入的葡萄糖不能充分被利用都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只能分解身体的蛋白质、脂肪提供能量,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

6. 视力模糊

长期轻度高血糖可能影响眼部微血管,导致视网膜轻微水肿或晶状体调节功能异常,表现为间歇性视物不清,但通常会在血糖稳定后恢复。

图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资料图 曹子豪摄

 逆转“糖尿病前期”

 做好这三点 

“糖尿病前期”是干预效果最佳的阶段,干预越早,逆转的可能性越大。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内科医师吕军曾在其个人公号发文介绍,“逆转”方法主要是三大“黄金策略”。

一、吃对食物——是最好的“降糖药”

1. 主食非常关键

如果消化能力正常,建议将白米饭、馒头等“精制碳水”换成燕麦、糙米、藜麦等全谷物,占比应达主食的50%以上。

2. 增加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不能被肠道消化吸收,但是能延缓糖吸收,避免餐后血糖过山车。

3. 改变进餐顺序

牢记口诀:蔬菜先行,蛋白随后,主食最后。

先吃一碗绿叶菜,再吃鱼或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可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4. 保证充足营养

优质蛋白如豆浆、鸡胸肉等,能维持肌肉量,提升代谢;

维生素B族如杂粮、蛋黄等,能促进糖脂代谢;

维生素C如彩椒、猕猴桃等,能降低体脂率;

铬和镁元素如坚果、海鱼等,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图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资料图 曹子豪摄

二、科学运动——肌肉是“葡萄糖仓库”

1. 有氧运动

每周不少于5天,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

2. 力量训练

每周2次,如深蹲、弹力带训练、握力锻炼等。

3. 碎片运动

随时进行,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餐后散步15分钟。

三、体重管理——体重减5%风险降一半

1. 减体重

对超重者(身体质量指数≥24),3-6个月内减重5%-7%(即90千克的人减4.5-6.3千克),即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2. 减腰围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提示内脏脂肪超标,需尽快减掉“大肚子”。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