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每天清晨6点,在南京梅花山的一角,身穿深蓝色太极服的李吉良早早地为晨练舒展筋骨。云手起落间,衣袂飘逸搅动晨雾,吐纳声与山间鸟鸣应和成韵,一幅晨光里的水墨太极画跃然眼前。
意在“太极”形在“拳”的太极拳,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陈氏太极拳是所有太极拳流派中最早的一个,跟着我学过拳的大概有4000多人。因为自己亲身体会到了练太极的好处,所以我才想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今年55岁的李吉良练习陈氏太极拳已38年有余,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些缓慢的、有历史感的东西,才显得尤为珍贵。
结缘:从江苏到陈家沟的学拳路
9岁时,出生在武术世家的李吉良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表哥一招一式的教学中,习武的火苗便在少年的心中燃起。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风靡全球。这部电影,也让李吉良彻底下定决心离开家乡连云港,前往河南少林寺练拳。
然而,习武之路并非坦途。抵达河南少林寺后,17岁的李吉良遗憾地发现自己错过了学习少林寺武功的最佳年龄段。不愿放弃习武梦的他,将目光投向距离少林寺80多公里外的陈家沟村。
陈家沟村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清风岭上,当地流传一句话:“喝了陈沟水,都会翘翘腿。”在这座古村,奔涌不息的大河孕育出刚柔相济的陈氏太极拳。谈及与太极的初次结缘,李吉良感慨万千:“当时系统性地练拳非常辛苦。夏天每天都是早上四点半左右开始练,一直到晚上十点才休息”。
师承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陈炳,李吉良一学就是数载。凭借坚实的基础,他前后参加国内武术赛事,多次取得太极拳和器械第一名以及五项全能冠军。2013年开始,李吉良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启了陈氏太极拳的教学。
亮“健”:快慢相间的太极之道
2021年春节,年夜饭的餐桌上,师兄弟围坐。
师傅陈炳语重心长地对李吉良说:“这么多年了,师兄弟里面你练的时间最长,你要去传播。我希望太极拳能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让大家都了解我们陈氏太极拳,不要让人家误解太极拳是老年人的专属。”
李吉良将师傅的这席话听进心里。几个月后,李吉良便回到家乡江苏,在南京开设太极馆推广陈氏太极拳。从一开始的公益推广再到太极进校园,李吉良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愿意了解太极,甚至喜欢上太极拳。
每个星期三,李吉良都会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外语学院给教职工授课。其中,一位40多岁的女学员令他印象深刻。“那位女老师每次练完太极拳以后,整个人都感觉非常放松。潜心学习太极,对她的工作效率也有好处。”跟学不到一年,这位女老师不仅瘦了下来,性格也更加开朗。
陈氏太极的动作缓慢而连贯,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推手,都仿佛在讲述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在李吉良看来,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协调与平衡上,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新潮:因材施教打出太极新国潮
试想,当传统的太极拳遇上时尚元素,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不久前,陈家沟村的“00后”们尝试组建“太极男团”。时尚的运镜、流行的配乐、精致的画面,一套太极拳打下来,点赞量和留言量就能轻松破万。年轻人的“潮打法”给李吉良很大的启发。相比于老一辈拳师,李吉良开始重视:如何能够把深奥的太极思想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听。
随着学员里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李吉良琢磨出了不同的教学版本。对于小朋友,他以五步拳为切入,在由快及慢的节奏中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对中青年“上班族”群体,他更注重腰部的疲劳缓解,推出以下肢锻炼为主的太极拳,以达到塑形的同时释放压力的效果。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传人我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李吉良说,太极拳传播的是健康的生活理念,通过练习不仅能强身健体,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
未来,李吉良打算推出全国巡练计划。他与学员以房车为交通工具,从南京出发,到各地的风景名胜区去练习太极拳。“在旅途中,我可以边宣传边教学陈氏太极拳,让自己的团队成为一个流动的太极文化传播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亦丹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